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和使命,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宁德师范学院党委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从“点、线、面、体”四个维度,积极探索构建“四维三全十育人”工作格局,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抓住“点”<
在精准着力上下功夫
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工作的根本点、立足点、着力点,强化育人导向,精准发力提升育人质量。研究制定《“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建设实施方案》,成立“三全育人”综合改革领导小组,编制任务清单,明确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形成年初研究部署、年中协调推进、年底总结提升的贯彻落实机制。把“三全育人”纳入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和教育评价改革的重要内容,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按比例配齐建强专职辅导员、思政教师队伍,落实工作补贴和教学补贴,组织实施“政工队伍能力提升工程”培训班,形成以政工队伍为核心的育人队伍,汇聚思政工作合力。2020年,学校入选福建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示范点培育建设单位。
>把握“线”<
在贯穿融入上下功夫
坚持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把立德树人贯穿到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中。修订完善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规范,开足开齐体育、美育、劳动教育课程,构建“五育并举”教育体系。立项建设省级“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示范课项目3项,校级“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示范课项目170项;评选线上课程思政优秀案例23篇,促进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研究汇编校本教材《学习〈摆脱贫困〉导读》等,编辑出版《凤凰锵锵杜鹃红》,整理完成《四库全书闽东卷》12册300多万字。精心设计从进入校门到毕业、从每个学期开学到结束、从双休日到寒暑假等各节点的思想政治教育,紧扣“四史”学习教育,形成每学年初校党委书记为新生上“开学第一课”,重要节点开展“国旗下的青春告白”“我是党的故事宣讲员”“红色经典诗文诵读大赛”“一‘马’当先”知识竞赛等一系列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以及毕业季开展廉政文化教育周等全过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常态化机制。
>拓展“面”<
在同向同行上下功夫
坚持把扩大育人资源覆盖面作为重要指向,系统梳理各群体、各岗位育人元素,重点发挥好课程育人的主渠道、实践育人的大舞台、网络育人的渗透性、文化育人的塑造性功能,努力构建“十大育人”体系同心圆。着力打造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特色品牌,以项目化建设为抓手,将“十大育人”体系纳入学校教学改革立项和思政工作培育建设立项,入选省级高校思政工作培育项目9项、校级立项29项。持续开展学习《摆脱贫困》进校园等系列活动;培育思政育人平台,获批3个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读书社、首个省级小学思想品德学科带头人培训基地;“闽东之光”教育基地入选省级传统文化教育示范基地和红色文化教育研究基地、福建省首批党员教育基地、宁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宁德市党史学习教育基地等。《学习〈摆脱贫困〉构建知行合一的思想政治教育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获福建省教学成果特等奖;“后山夜校”坚守志愿服务义务支教34年被评为全国优秀学生社团;校关工委获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
>构建“体”<
在完善格局上下功夫
构建纵向衔接、横向贯通,涵盖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统筹学校、家庭、社会育人资源,多维立体的育人共同体,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重整合课内课外资源,持续推进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改革,优化单元模块设置,加强课内的知识教育、技能传授与课外实践的知识内化、技能强化、价值引领等深度融合。用好抗疫大课堂,挖掘育人元素,开展生动鲜活的爱国主义教育、生命教育、社会责任感教育、感恩教育,引导广大学生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心怀“国之大者”。注重协同校内校外力量,深入挖掘闽东各类自然资源、文化资源、红色资源,以闽东战斗故事“百丈岩九壮士”英雄事迹为原型创作原创声乐套曲《百丈英风》组歌,在下党、赤溪、闽东革命纪念馆等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开展课程研学、社会实践等活动,组建党政干部组成的理论宣讲队和“百十一”大学生理论宣讲轻骑兵深入宣讲“四史”,促进校内外各种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有效利用,引导广大学生听党话、跟党走。注重优化网上网下供给,统筹线下资源和线上资源,结合疫情防控实现SPOC线上教学平台建设全覆盖,学好用好福建高校思政网及其微信公众号、学习强国平台等,提升党的创新理论网络化传播实效,推进全员参与网络育人,形成三全育人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