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理论周刊·文史 上一版   
下一篇

脱离日籍台胞第一人

——林资铿和他的爱国主义家庭教育

□宫琬舒 王丽君 文/图

台中雾峰林家宫保第

根据祖训,台中雾峰林家所有建筑正房一律坐东朝西,朝向大陆,以此告诫后人:不要忘记祖宗和故乡。其中,林资铿是载誉海峡两岸的爱国将军,其爱国之情、报国之志令人钦佩不已,而这样为国家、民族牺牲奉献的爱国主义精神也融入了他对子女的教育中。

国民革命军首位台籍将军

林资铿(1878—1925年),祖籍漳州平和,其先人渡海开拓,后发展为台湾的五大家族之首——雾峰林家。据《台湾雾峰林氏族谱》所记:“朝栋公之三子祖考名资铿,字季商,号祖密。”其祖父林文察受名将左宗棠重用,因战功卓著而官至福建陆路提督,亡故后被朝廷追封为太子少保,雾峰林家宅邸因此得冠“宫保第”之名;其父亲林朝栋曾参与中法战争台湾基隆之战,为击败法军立下战功,为保台卫国作出重要贡献。

林资铿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就是在雾峰林家“先有国,后有家,国比家大”的家风家训中萌芽、生长的。他积极投入抵御外侮、保台卫国的事业,变卖台湾家产,秘密支持和资助岛内义勇军抗日,如罗福星领导的苗栗起义、张火炉领导的南投大湖事件、余清芳领导的噍吧哖起义。

1913年,林资铿返回祖国大陆,活动于福建省内,并向日本驻厦门领事署申请撤销日本国籍,同时呈请北京临时政府内务部准予恢复中国国籍。同年11月18日,林资铿获内务部核发的“许字第一号”复籍执照,成为日据后正式恢复中国国籍的第一位台湾同胞。

他坚持以实业救国,斥巨资在漳州、龙岩等地开办垦牧公司、疏河公司和牧场;也曾几次变卖田产,出资数十万两支持孙中山革命事业,被孙中山委任为闽南国民革命军司令,其后升任大元帅府参军等职,成为国民革命军中第一位台湾籍将军。

林资铿一生共育有9儿6女,日常忙于民主革命事业的同时,也不忘在家庭教育中向子女灌输爱国主义思想。其子女在林资铿爱国品行的影响和教育下成长,日后皆积极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奉献力量,其中儿子林正熊、林正亨和女儿林双盼的革命生涯最为荡气回肠。

秉承林家百年来的血脉性格

林资铿对长子林正熊寄予厚望,努力将其培养为接班人,希冀其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林正熊是林资铿将军原配夫人杨嫦娥所生,字少密,又名志民,乳名阿炳。

林资铿担任闽南军司令期间,在漳州成立了闽南随营军校(这所军校的成立时间比黄埔军校还早5年),并且出重资从厦门海关聘请外籍军官来负责军事训练,聘请广州中山大学知名教授负责政治课,以此培养闽南军重要干部。林资铿也让林正熊到闽南随营军校进行严格的军事训练,林正熊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遵循父亲的教导,学习成绩始终名列前茅,军事考核还获得了第二名的优异成绩。

1925年,林资铿在漳州华安县境惨遭驻漳北洋军阀李厚基旧部师长张毅杀害。林正熊继承父志,担任国民革命军援闽总指挥第一独立梯团团长并第一路司令官,带兵奋战在扫除闽地军阀的第一线上,特别是亲自率兵击败了杀父仇人张毅所部,为林资铿报仇雪恨。

1927年的《汉文台湾日日新报》刊出一条题名为“林季商被杀之其后,令息正熊发愤复仇”的消息,称:“闻林氏子这回满腔烈血,志在复仇之举,罗设周密,谅可获达到目的。父仇已报,不但林门之光,亦漳属一带人民之幸。广州政府各要人,视林氏后人有此勇奋义烈,大赞斯举云云。”

林正亨是林资铿的第五男,为三房郭玲瑜所生。《后汉书》中言:“夫修道者,度其实而动。动而不时,焉得亨乎?”林资铿对五子的出生充满欢喜,精心思考为他起名,寄托了顺利通达、万事亨通的心愿,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在未来大有抱负。而林双盼是比林正亨小3岁的亲妹妹,两人都出生在鼓浪屿宫保第即林公馆。

父亲林资铿主张为国效力的思想教育奠定了兄妹俩一生的革命基调。虽然兄妹两人在父亲遇害后分隔两地(林正亨留在福建上学,母亲带着双盼回到台湾雾峰林家),但其革命生涯却最终紧密交缠在一起。

子女承续父辈无上荣光

从小就深受父亲爱国情怀影响的林正亨,高中在厦门艺术专科学校求学,表现出了高超的油画天赋,希望掌握更多的文化知识和本领来报效祖国。

1934年,林正亨高中毕业、返回台湾后,被日本人的恶劣行径所激怒,与他的父亲林资铿一样反感和抵制日本的压迫和侵略。于是,林正亨在1935年再次告别母亲,返回祖国大陆,想要报考中国第一流美术学府——南京国立美术专科学校。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国难当头,林正亨毅然投笔从戎,自觉担起父亲抗战救国的遗志,考入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前身为黄埔军校),选择参军报效祖国,完成了从一个热血青年学生走向爱国志士的重要转变。

林正亨秉承了林家百年来的血脉性格和父亲的行武精神,军校毕业后参与昆仑关大战,血杀突围,其后于1944年在重庆加入中国远征军,赴缅甸作战,死里逃生却身受重伤。抗战胜利后,在云南休养的林正亨,给已分别9年的母亲致去家信,乐观的精神跃然纸上,尤其充满实现父亲遗愿的昂扬斗志:“在这场神圣的战争中,我可算尽了责任,台湾的收复,父亲生平的遗志可算达到了。要是有知,一定会大笑于九泉。我的残废不算什么,国家能获得胜利强盛,故乡同胞能获得光明和自由,我个人粉身碎骨也是值得。”

林正亨休养结束后,终于在重庆与分离多年的亲妹妹林双盼重逢相聚了。当年身处台湾的林双盼铭记着父亲林资铿的教导:“有国才有台,爱台先爱国!林家祖祖辈辈都是中国人,都是流血牺牲抗击外辱的英雄,绝不能做小日本的亡国奴!”她不甘忍受亡国奴的屈辱,便于1936年孤身一人离开台湾,从参加南京抗日救援会到报名进入第九后方医院,逐渐踏上一条明朗的红色道路,开拓了父亲的革命遗志。

1938年是林双盼革命生涯的春天,她在学校进步教员和同学的带领下加入了读书会,之后奔赴重庆,顺利和组织取得联系,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并将自己的名字改为“林冈”以作纪念。至此,林双盼从一个满怀民族仇恨的台湾女孩成长为一个具有共产主义理想和革命觉悟的新女性。世人认为,林资铿之第五女林冈是在闽台乃至中国现代革命史上留名的杰出女性。

可以说,正是林冈的敏锐早慧还有政治觉悟,唤醒并坚定了林正亨的革命信仰,让他意识到中国共产党才是中国真正的希望,才是为中国劳苦大众谋福祉的队伍。林正亨关注共产党,接受共产主义思想,真正接续上父亲林资铿的家国理想。

1946年,背负秘密党员身份的林正亨带领20多名台籍青年返回台湾开展一系列的地下工作,于1948年被捕,两年后在台北慷慨就义,时年35岁。他在遗书中对母亲写道:“我踏上父亲的道路——苦难与牺牲。这是崇高的品性和无比的光荣。妈妈您用不着悲伤,也不用为我担心。生要为责任艰苦牺牲奋斗,死是我们完成了责任。”

在给妻子沈保珠的遗书中,同样表达了追随父亲林资铿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保珠贤妻,临别怅然,今已矣。余为继先父遗志,为国家与乡梓十余年来流血流汗,为望国家日趋强盛,同胞得获自由幸福,余已尽心尽力。”并留下绝笔诗《明志》一首:“乘桴泛海临台湾,不为黄金不为名。只觉同胞遭苦难,敢将赤手挽狂澜。奔逐半生劳心力,千里河山不尽看。吾志未酬身被困,满腹余恨夜阑珊。”

林正亨最终以肝胆气魄血洒刑场,和父亲一同走向为国捐躯的爱国之路,是第一位在台北就义的台籍中共党员。而其妹林冈也一直跟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步伐,成为1949年进入中南海的唯一一位台湾同胞。

晚清台湾抗日保台志士、爱国诗人丘逢甲之子丘念台曾如是评价林资铿:“革命不难,舍富贵而革命为难;舍富贵而革命不难,能审国族,辨忠节,而舍富贵以革命为尤难。台湾林祖密(林资铿)者,盖能此尤难也。”林资铿的子女深受爱国主义家庭教育的影响,积极投身于祖国的革命事业,为祖国的解放事业建功立业,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和振兴努力奋斗。在林资铿后代的身上,依然处处流淌着他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之血。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 ©2021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