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理论周刊·求是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分类推进以县城为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

□俞健雄 陈心颖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城镇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通往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报告强调要“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这为新时代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指明了方向。县城是我国城市体系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新发展阶段进一步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和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点,也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保障。

我国县城类型多,自然资源、地理区位、交通条件、产业基础等存在巨大差异,需要“因县制宜”,分类推进县城城镇化建设。2022年5月,中办、国办出台了《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依据功能定位将县城分为大城市周边县城、专业功能县城、农产品主产区县城、生态功能县城、人口流失县城五类。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要充分尊重县城发展规律,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区位条件、产业基础、功能定位,统筹县城生产、生活、生态、安全需要,合理界定不同类型县城,推进不同类型县城的城镇化。

◆大城市周边县城:主动接受大城市辐射

当前,城镇化正从快速发展后期逐步转入平台发展期,人口将继续向城市群、都市圈集聚。位于城市群和都市圈范围内的县城“近水楼台先得月”,容易接受大城市辐射溢出,是承接大城市产业转移和功能疏解的重要空间,具有较大发展潜力。大城市周边县城要立足自身禀赋,挖掘相对优势,主动融入大城市产业分工和商业循环,构建交通便捷、产业配套完善、公共资源充足的大城市卫星县城。同时,大城市周边县城也要充分发挥承上启下重要作用,积极布局服务于大城市的关联产业,提升产业集聚程度,同时推进县域农民工市民化提升人口聚集程度,确保自身集聚效应辐射带动乡镇,打造成为能够发挥实质性作用的新型城镇化重要载体,进而全面带动乡村振兴。

◆专业功能县城:持续做特做优做强

专业功能县城具有鲜明自身优势,特色支柱产业发展潜力大,是吸纳农业转移人口就地就近城镇化的重要载体,对本地乡村及区域发展具有显著带动作用。比如泉州南安市秉承“机制创新、定位高端、龙头引领”理念,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泉州(南安)高端装备智造园,成功打造出水暖卫浴、石材等世界级产业集群。泉州永春县自2014年获评“中国香都”以来,瞄准百亿香产业集群目标,出台了“香八条”产业发展政策,2020年香产业突破百亿元,制香企业近300家,其中规模较大企业53家。联发、彬达、兴隆、金丰等重点香企年产值均超亿元,从业人员3万多人。

产业是县城建设发展根基,有产业才有就业,才能实现人口集聚。实施“一县一业”强县富民工程,发挥专业特长,大力培育壮大特色经济和支柱产业,加强产业平台建设,提高就业吸纳能力,打造特色鲜明的专业功能县城。为支撑专业功能县城发展,需要强化用地等要素保障,加强省级统筹,预留一定用地指标对县域重大项目实行土地直供,最大限度留足产业发展空间,同时要加快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优化县域国土空间保护开发边界。

◆农产品主产区县城:扎实推进农业现代化

这类县城农业发展条件较好,以提供农产品为主体功能,要将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首要发展任务,实现县域城乡融合发展。

畅通城乡要素流动,集中政策、资金、土地、基础设施等各类资源优先建设现代农业,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单元。我国地大物博,气候、生物资源多样,特色农产品品种丰富,大部分县城都具有独特品种、特殊品质、特定区域的特色农产品。这些农产品主产区县城,要集聚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做优做强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推动产业纵向融合,沿着产业链这个“主动脉”前后衍生,推动农业转型升级,促进价值链提质增效,从而实现以农业资源为依托的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和良性互动。

建议在县城建立农产品收购、加工和集散中心,加工包装初级农产品,供给上一级城市,增强产业链不同节点紧密性;建立县域集采集配中心,推进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完善县乡物流配送体系。同时,要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壮大流通型龙头企业、农村经纪人队伍、农村电商三大销售主力,拓展国内外市场,推动农业与文旅康养深度融合。

◆生态功能县城:坚持不懈有序发展

生态功能县城主要承担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防风固沙和生物多样性维护等重要生态功能,事关全国或较大范围区域的生态安全。例如福建的永泰、泰宁、屏南、寿宁、周宁等县城及武夷山市被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主要承担对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以及湿地、水源地等重点生态功能区的水源涵养等功能。根据要求,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在国土空间开发中限制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城镇化开发。因此,此类县城发展要以保障生态安全为先为重。

要支持生态功能区人口逐步向城镇有序转移落户,实现城乡要素自由流动,从根本上减轻承载压力。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增强优质生态产品生产和供给,促进生态优势持续转化为发展优势,实现不同地区、不同利益群体和谐发展。要发展适宜产业,结合自身资源优势,开发太阳能、水能等丰富清洁能源,培育清洁能源产业。同时,要统筹生态功能县城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不断补短板强弱项,完善市政设施体系、强化公共服务供给、提升县城人居环境质量,满足老百姓教育医疗、养老托育、文化体育等需求。

◆人口流失县城:全力以赴加快转型

这部分县城多以传统产业为主,转型困难,正经历人口与产业的流失。去年《意见》首次提出“人口流失县城”概念。2022年人口我国总量出现拐点,开始负增长,同时老龄化趋势加快,区域间人口竞争将更加激烈。同时城镇化进入后半程,传统增长模式主导的城镇化逻辑不再适用,经济发展较为缓慢的县城人口正在急剧向大城市(群)流动,县城人口进一步收缩。福建的光泽、浦城、清流等内陆边远山区县城已现人口收缩趋势,对此要客观冷静看待未来增长预期。此类县城要尊重发展规律,避免盲目扩张,顺势而为,在做大本地带动就业量较大产业的同时,积极承接外部转移产业。对于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源和业态,要充分发挥数字、技术赋能,延伸和创新新业态和新产业链,积极构建多元化产业体系,培育具有特色优势、产业活力和竞争力的接替产业。

(作者分别为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经济学部副教授、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版权所有 ©2021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