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理论周刊·学习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传承发展“福”文化 凝聚共同富裕的精神力量

□孔旭红

“福”文化囊括了中国人民对美好未来和美好事物的期盼,是中国人集体意识、道德审美以及民族情感中最核心的认同、最执着的守望。同时,“福”文化内涵与物质充裕、精神富足、制度公正、社会和谐、生态优美的共同富裕指针高度契合,反映了中国人的集体精神价值追求。福建有着丰富的“福”文化资源和精神内涵。挖掘福建“福”文化中的精神内涵,深化其在生产、生活、生命的渗透,有利于为推动共同富裕凝聚强大精神力量。

传承发展“福”文化德福一致的大儒哲理,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提供崇德向善的精神力量。

南宋理学大儒朱熹,生于福建,仕于福建,在福建创建武夷精舍将教育思想传播天下。他一生创办书院,讲学授徒,著书立说,所到之处留下众多“福”文化元素。他立足传统儒学的价值立场发展了新的德福观:若想得到安稳的、持久的幸福,就必须道德高尚,心安理得,俯仰不愧,才能有心理及生理的康宁和真正的幸福。正是由于他对德福的理解,使得他即使经历人生苦难,也能怀揣圣贤理想和民族使命,谋求天下人的幸福,实现真正的独立和人格的完善。他也以这种理念和践行,对福建的人文思想乃至中国人民的集体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实现精神富足,要不断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我们要加强德福一致、向上向善的舆论引导,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朱子文化传承,培养优秀的共同富裕建设者。要传承发展“福”文化民俗信仰的崇福理想,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提供凝聚认同的精神力量。

福建人民从来不掩饰对于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渴望。出于对自然的敬畏、祖先的崇拜和对美好生活的期待,福建由下而上自发地形成了许多群体信仰,有着超强的包容性,容纳了各种宗教元素。即使在现代化的今天,古老的信仰和民俗在这里依旧极具顽强而鲜活的生命力。这些大胆而原始的崇福、求福、祈福、盼福、迎福、纳福等民间信仰活动构成了福建人民的精神支柱、文化认同、情感归属,在慰藉人心、劝人向善、促进经济等多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要高度重视民俗活动精神家园的作用,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和保护,推动民俗活动与文旅产业的深度融合,加强民俗文旅品牌的打造,激发旅游的市场放大和带动作用,让更多民众积极参与其中,乐享其中,在推进共同富裕福建篇章中,做到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持续提供闽人智慧,不断增进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传承发展“福”文化天下闽商敢为人先的传统,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提供爱拼会赢的精神力量。

向海向外的海洋文明孕育了福建人文精神的另一个标签——闽商精神。闽商,这个绵延千年的伟大商帮气势磅礴地打拼在中国大地乃至世界各地,不仅拥有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更传承了儒家“仁义理智信”的传统文化精髓,形成了“诚信为先、义利兼容”的独特理念,成为享誉世界、有口皆碑的商界力量。改革开放以来,福建企业家怀着“爱拼才会赢”的坚定信念,传承了闽商自强不息、开拓进取和奋斗拼搏的精神,以敢于担当、迎难而上、勇于开拓、锐意创新、甘于奉献、心怀家国的精神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创造出了“先富带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晋江经验。

要大力弘扬新时代劳动创造幸福、奋斗就是幸福和奉献收获幸福的幸福观,持续激发正能量,激发自强不息、勇于创业的奋斗开拓精神,鼓励人们谋福、造福,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到经济发展建设中,带动全社会共同富裕。

(作者为福建商学院旅游与休闲管理学院教授)

版权所有 ©2021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