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观点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屏山时评

为什么仍要传承“不老松”精神?

王仲莘

在“不老松”精神影响下,建阳区小湖镇大力发展水仙茶产业,全镇共有茶企及各类茶叶合作社40余家,水仙茶种植面积1万余亩,茶叶年产量500多吨,年产值达1.3亿元。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华东区农业劳动模范黄仁盛带领社员将“荒山变宝山”,写就“楮林山上不老松”的传奇故事,激励一代又一代人干事创业。读了黄仁盛开发荒山的故事,自然会想到“不老松”精神。什么是“不老松”精神?有人说,“不老松”精神就是艰苦奋斗精神。这个回答对不对?笔者认为是对的,因为黄仁盛艰苦奋斗的事迹的确很突出,值得学习。但是,仅仅“艰苦奋斗”这四个字,还远不足以表达黄仁盛的崇高精神境界。所以笔者在回答这个问题时,选择了另外六个字,即“革命乐观主义”。

黄仁盛的革命乐观主义表现在哪里?笔者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是不怕困难。首先是生产上的困难。黄仁盛只身上山的时候,一个人,一把锄头,要整理好60多亩茶山,怎么能没有困难?其次是生活上的困难。没有房子住,没有菜吃,自己干活自己做饭,蚊咬、兽侵、雨淋、风吹……但是,这么多的困难没有把他吓倒,都被他一个一个克服了。

第二是精神高尚。不管什么困难都改变不了黄仁盛意气风发的精神状态。不论是在吃盐水下饭的时候,还是夜间站在大树底下挨淋的时候,还是修建炭窑遭受七八次失败的时候,还是新春佳节一个人坚持在山上劳动的时候,始终看不到他愁眉苦脸的样子,他始终那样欢乐,始终充满着劳动和斗争的乐趣。

第三是富于理想。他相信党,相信人民,相信社会主义的明天必然更美好。所以,不管什么困难都动摇不了他前进的脚步。在开荒初期极端困难的日子里,他想的不是打退堂鼓,也不是如何“维持现状”,他想得更多的是美好的明天。在开荒种茶的时候,他就想着如何使茶叶早收益、多增产;在管理茶园的时候,他就想着如何办茶场,提高茶叶产量和品质,把茶山建设得更美好。

基于以上这三条,没有人会对黄仁盛的革命乐观主义表示怀疑,而看到黄仁盛在各种困难面前始终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我们又会感到把“革命乐观主义”这个称号赋予黄仁盛是再恰当不过了。

黄仁盛的感人事迹在《福建日报》浓墨重彩报道后,1961年12月7日,《人民日报》用了将近一个版的版面,转载了有关黄仁盛事迹的通讯和评论,将这个先进典型推向全国,不仅对我省产生了重大影响,也在全国产生了积极影响。

在此后的几十年里,“不老松”精神得到不断传承发展,对后人创业特别是小湖镇的茶产业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黄仁盛艰苦创业的故事仍在流传着,有专家认为:当年《福建日报》“革命乐天派”的概括很有感染力,黄仁盛同志身上体现的信仰力量和奋斗精神非常可贵,对培育每一名共产党员的先锋队意识很有意义。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如今,我省正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福建篇章,无论是推动乡村振兴,还是建设各项事业,都必然会遇到许多困难问题,我们仍应当像黄仁盛那样胸怀革命乐观主义,不畏艰难险阻,勇于攻坚克难,持之以恒艰苦创业,奋力推进乡村振兴和各项事业发展。

版权所有 ©2021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