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观点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打通从“就学资助”到“立志报国”最后一公里

赵健

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广大青年要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同时也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学生回信中也寄语青年:“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青春力量。”近年来,高校始终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不断强化资助育人,将“立德树人”贯穿于“精准资助”的全过程,努力培养了一大批矢志奋斗的家庭经济困难学子到基层、到一线、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如今,奋进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上,乡村振兴展现出更加美好的前景,不仅为家庭经济困难学子干事创业、实现人生价值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同时也对高校资助育人提出了新的要求。

首先,在思想价值引领上,作为国家资助政策的受益者,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无疑有着反哺家乡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的禀赋和优势。高校应积极引导受助学子饮水思源,知党恩、感党恩,勇担时代责任与使命,把个人理想置身于为社会发展、国家命运、为人民的“大坐标系”中,立志投身乡村振兴伟大事业,让青春“小我”在与国家“大我”同呼吸、共命运中迸发出更为磅礴的力量。要以党建之“旗”,引领发展之“路”,以政治建设为统领,以组织建设为基础,以品牌建设为抓手,融合党建业务,统筹群团建设,充分发挥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内驱力量,发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党员的先锋带头模范作用,打造投身服务乡村振兴的先锋队和主力军。

其次,在全员育人方法上,要以“课程思政”为抓手,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充分感受到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育人处处显资助的意蕴和内涵。采用“师、时、史、势”的“4S”教学法,学习师长楷模、深议热点时事、剖析知识沿革、把握发展趋势,深挖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资助育人及乡村振兴课程思政元素,包括职业规划、自强不息、诚信奋斗、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科技创新等,做到扶困与扶志、扶智并重。要凝聚“三全育人”合力,通过校园媒体宣传、专题宣讲、交流沙龙等多种渠道,阐释乡村振兴的美好蓝图,提升广大学生对乡村振兴国家战略的认识与理解,积极发掘选树先进典型,用身边大学生的鲜活事例彰显投身乡村振兴一线的担当与作为,感召更多的家庭经济困难受助学生,自觉加入服务乡村振兴的行列。

最后,在“造血能力”培养上,要结合高校专业学科优势和办学特色,通过建设中国式现代化乡村振兴工作站,成立乡村振兴研究院,推动专业+乡村振兴模式,打造乡村振兴实验班,开设乡村振兴相关课程等方式,不断增强人才培养供给和需求的契合度。要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让受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获、学有所长,以“一技之长”增强学生服务农村、建设农村的过硬本领和实际能力。要改变“被动输血”方式,从以无偿资助为主向以有偿资助为主,从以保障性资助为主向以发展性资助为主,从以简单操作型的勤工助学岗位为主向以创新创业型岗位为主进行转变。要精准滴灌地做好受助学生学业辅导、心理疏导、就业指导,打通从“就学资助”到“立志报国”的最后一公里,把亲人引回来,把新人召进来,把能人请出来,进而实现乡村振兴人才的持续输送。

(作者系福建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党委书记、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版权所有 ©2021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