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理论周刊·求是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以资源融通转化推动福建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

□林贤明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在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我们要认真学习领悟,吃透精神实质,自觉贯彻落实到高标准打造社科强省工作各方面和全过程。“哲学社会科学的现实形态,是古往今来各种知识、观念、理论、方法等融通生成的结果”,习近平总书记在提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时强调,要善于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的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这一论断解放了思想,指引了方向,启发我们融通转化各种资源,服务福建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

要善用福建丰富而独特的优质资源。福建历史悠久,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是革命老区,党史事件多、红色资源多、革命先辈多,具有独特的革命文化;地处东南沿海地区,与台湾一衣带水血脉相连,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是习近平同志工作过十七年半的地方,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孕育地和实践地,具有宝贵的思想财富、精神财富和实践成果;在推进现代化建设的福建探索中,形成独特的发展路径和成功经验。善用福建丰富而独特的优质资源,研究阐释各种资源间融通转化的可能性和现实路径,有利于推动福建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福建积极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高质量建设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深入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等,系统梳理和深入研究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的重要理念和重大实践,深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阐释,推出了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这是善用福建优质资源的生动体现。

要把握马克思主义和福建优质资源有机结合的内在依据和原则,优化整合优质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两个结合”从处理好理论与实际、理论与文化关系的层面,为福建优质资源融通转化提供了思路。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进一步强调要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指出“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这一论述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内在根据和原则。我们要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遵循有机结合的内在依据和原则,对福建优质资源进行全面梳理和研究阐释,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优化整合,为形成福建标识、闽派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奠定资源基础。

要立足福建发展的历史实践和当代实际,转化发展优质资源。马克思主义是魂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根脉。坚守好魂和根,是理论创新的基础和前提。我们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激活福建优质资源,使其焕发蓬勃生机与活力。坚持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现实与未来相贯通,挖掘优质资源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例如,福建在推进现代化过程中,在注重保护传统文化、借鉴国际经验、保护生态环境和改善民生福祉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积累了丰富经验。善用中国式现代化福建实践的丰硕成果,提炼中国式现代化福建实践的宝贵经验,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促进研究阐释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再如,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下,对海丝文化、朱子文化、福文化、侯官文化、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闽都文化等闽派特色文化资源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炼闽派特色文化的精神内涵和时代意义,既为马克思主义提供文化滋养,又推进福建优质资源在继承创新中不断发展,在应时处变中不断升华,更深层次上实现马克思主义和福建优质资源有机结合,聚变为新的理论优势,建设具有中国气派、福建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加快把福建打造成理论高地、传播高地、人才高地。

(作者为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