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理论周刊·文史 上一版   
上一篇

安固石亭:始建于北宋初期

□李积庆 郭晓兵

安固石亭正面门

安固石亭金柱、檐柱

安固石亭,也称安固亭或观音亭,坐落于惠安县涂寨镇岩峰村,是一座始建于北宋初期的石构凉亭。该亭作为我国古代石构亭阁建筑的精品,历经千年风雨仍保存完好,为研究我国南方地区宋代石构建筑技术的发展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安固石亭初为驿道凉亭,仿木结构建筑建成。石亭坐北朝南,呈正方面布局,面阔三间,占地面积达68平方米,由16根方形石柱支撑,其中4根位于中心的粗大方形石柱被称作金柱,周长2.2米,高3.15米;四周12根方形石柱则称为檐柱,周长1.6米,高2.4米。金柱与檐柱之间架设了斜梁,梁与柱之间均以榫卯结构相连接,工匠巧妙地利用了之间的高度差异,采用石板将屋面设计成四坡顶,各屋面之间由四条龙脊相接。所有的石构件仿木程度极高,梁柱用料粗壮,体现了早期木构建筑的“肥梁胖柱”特点;而屋顶的檐角略带翘起,举折合宜,收放自如,展现了当时工匠精湛的石作技艺,令人赞叹不已。

自建成以来,石亭始终未见倾颓的现象发生,经受了无数风暴的侵袭和地震的考验,其中包括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泉州发生的大地震。之所以能够稳固如初,原因在于它科学合理的建筑结构。立柱横梁比例协调,工匠还运用了上下牵引与分散承重的工艺,证明了以惠安为代表的我国南方地区的石构建筑技术在宋代已达到高度成熟的水平。

在安固石亭的中心横梁上,有建造之时的石刻铭文。由于岁月的侵蚀,个别文字漫漶不清,笔者曾对铭文进行重新辨识。根据铭文所在横梁的不同方位,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分别刻有“勋首信士胡纬”“都功德主孙鑫”“端拱酉月二十日庚申时题”“都代主住岩比丘宸庚宸旻建”。过去,有人根据铭文内容推断石亭的建造者为当地僧侣,而胡纬和孙鑫则是后来游历至此并留下题字的人物。我们认为这种观点值得商榷,实际上,铭文中的“胡纬”“孙鑫”以及“住岩比丘”分别代表了官方、民间和僧人对石亭建设的参与,而题款日期则是石亭建设的纪念性时刻。现对铭文逐条进行解读如下:

“勋首信士胡纬”。胡纬,于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任惠安知县,明嘉靖《惠安县志》载:“胡纬,端拱二年任。”据传,惠安县涂寨镇的胡厝村其名源于胡纬定居于此。胡纬被称为“勋首信士”,说明他既官居高位(勋首),又出财布施(信士)。将胡纬名字镌刻于石亭之上,既体现了官方对石亭建设的重视,也有借其声望号召信众的深意。

“都功德主孙鑫”。“都”有本邑的意思,据说孙鑫为惠安县张坂镇大坪村人。既然孙鑫被称为“功德主”,说明当时在建造石亭时,他作为民间人士捐资出力最多。正是民间四方善众的涓滴奉献,才能成就安固石亭这一宏伟工程。

“都代主住岩比丘宸庚宸旻建”。“都代主住岩比丘”指当地代为主持岩古寺的僧人。安固石亭位于泉崇古道之交通要冲,古时旅人往来于山海之间,常于此地驻足休息。石亭的北面为岩鼓山,上有岩古寺,为使过路行人免受日晒雨淋之苦,岩古寺的宸庚、宸旻二僧人发起募建安固石亭。亦有观点认为,“庚宸旻建”应为“庚辰旻建”,“庚辰”乃北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年)的干支纪年;“旻”则指秋季,即980年秋季,岩古寺一名为“宸”的僧人开始募建石亭。笔者认为,募建仅处于筹备阶段,未必会将时间刻于石亭之上;若“庚辰”是建成时间,则又与另一则铭文相冲突,故此一说法应存疑。

“端拱酉月二十日庚申时题”。“端拱”是宋太宗的第三个年号,历时仅两年。因此,此处所指“端拱”当为端拱元年(988年)或端拱二年(989年)。据胡纬担任惠安知县之时间推断,“端拱酉月二十日”应为端拱二年(989年)农历八月二十日。胡纬等人游历至此并题字之说,因日期后附有“庚申时”即下午三时至五时,故难以成立。古人虽有游览名胜古迹并题字之风习,但通常不会在落款中精确到具体时刻。结合民间建筑仪式中有择吉的传统,笔者推测,石梁上所书的时间可能与上梁或落成等仪式相关。

此外,铭文之书写风格较为稚拙,不似文人官员之笔迹;文字雕刻亦不甚精细,显然并非预先之举。推测应是在横梁架设完毕后,在举行相关仪式之际,由主事者书写文字,随后由石匠刻制。若此推论无误,则安固石亭之建成时间应在端拱二年(989年)秋八月之后不久。鉴于最为粗壮之金柱与横梁已架设完毕,后续工程就相对简易了。

作为驿道凉亭,安固石亭曾是崇武到惠安之间重要的邮驿枢纽。据明嘉靖《崇武所城志》记载,崇武所“距惠安县四十里,则铺曰凤翔,曰安固,曰新亭,曰锦田”。后来,人们还在石亭内奉祀观音菩萨,先是在檐柱间加砌了石墙,至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又增建了重檐歇山式屋顶,并扩建了拜亭、山门和护厝等附属建筑。安固石亭由驿道凉亭演变为集亭庙功能于一体的观音亭。

(作者单位分别为:福建师范大学、惠安县博物馆)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