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海峡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近年来,厦门市集美区后溪镇城内村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两岸青年前来追梦筑梦圆梦——

“这是我们的青春之约”

□本报记者 陈梦婕 实习生 王丽 冯诗影 庞嘉荧 文/图

第十四届海峡论坛·两岸特色庙会活动现场

台青赖淑珍(中)为城内村创作的《城内之歌》音乐短片截屏

两岸青年设计的城内村文创产品

锣鼓响城内,“逗阵”逛庙会。前不久,第十四届海峡论坛·两岸特色庙会吸引了1万多人涌进集美区后溪镇城内村打卡。抖音播放量177万+,引爆全网。“台北大稻埕‘月老’来厦门了”“比集美十里长堤更适合脱单的地方”等话题也引起许多网友热议。扮演城内村城隍庙“月老”的台青郑孟桓在三天时间内就牵了1000多条“红线”,现场成功求婚和表白的情侣超过20对。

在两岸特色庙会的压轴演出“集美月老节”闽南乡村音乐会上,村民和游客一起在新修葺的两岸城隍文化祈福广场上狂欢,唱响由台湾阿美人姑娘赖淑珍创作的《城内之歌》:“阿嬷对我讲,往海的那边去,有座城隍庙,我的根在那里。清晨有犬吠,饭香飘千里……”

很难想象,几年前城内村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城中村。郑孟桓第一次来到城内村时,很多老厝年久失修,十分破旧。不过他惊喜地发现,这里有施琅驻军修城留下的遗迹,非遗传承项目五祖拳、宋江阵等。并且,城内村的霞城城隍庙就是台北霞海城隍庙的祖庙,也是台湾其他城隍庙的“太祖庙”。据史料记载,清道光元年(1821年),厦门同安人陈金绒奉请霞城城隍爷金身渡台,而后同乡陈浩然率众在台北大稻埕兴建城隍庙,因怀念故乡霞城城隍庙和临海门,因此取名“霞海城隍庙”。而如今城内村的霞城城隍庙是1991年由台湾宗亲集资在原址上重建的,两地渊源之深厚由此可见一斑。

“城内村的历史太值得我们去挖掘了。”2021年,郑孟桓的“六六研学工作室”在城内村开展了首期以“小小城市代言人”为主题的研学课程,村民自发提供课堂所需的闽南美食、闽南服饰,与100多名两岸青年一起体验闽南文化。这些“代言人”以城内村为灵感创作的各种文创作品上传到网络,引来点赞无数。

随着知名度的打响,被城内村吸引来的台湾青年越来越多。赖淑珍和台青、聚融壹家台青双创基地新媒体主管吴炳璋一起成立了文化传媒公司,以城内村为实践基地,带领两岸青年走进乡村,开展文旅融合、空间改造等活动,他们还通过制作短视频,挖掘城内村的风俗、村史、美食,而为城内创作的多个音乐短片更是成了网红爆款。

“美丽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需要年轻人。”吴炳璋说,入驻的台青在村里打造了复古的供销社、酒铺、药铺、黑猫树屋、婚庆体验馆、霞城电影院等,里面的老酒缸、花轿等都是台湾收藏家、厦门市民俗学会副会长洪明章免费提供的。

去年夏天,两岸大学生2022年暑期实习实训活动在城内村举办,村里迎来了五湖四海的同学。两岸青年通过对城内村的历史故事与风土人情的实地调查,最终形成各种创意作品。文创组带来城内新风潮,作品五花八门,从玩偶到日历,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小物件展现城内的美好时光;“城市代言人”组邀请当地小朋友与阿嬷共做闽南咸饭、自制四果汤、学习竹节人制作等;擅长设计的空间组参与了城内闽南古村落的空间改造;文旅组不但设计了城内村的文旅路线,还策划了“两岸青年,鹭在鹊桥”联谊活动;打造两岸青年交流新媒体栏目“台生嘎里共(闽南话,音同‘跟你讲’)”;推出《青青之约》专辑,通过音乐的感染力,反映两岸青年在厦门的融合发展之路。

“少年仔 逗阵行,青年梦 振家乡……”这首由赖淑珍创作的《青青之约》,唱出了两岸青年满怀梦想建设新农村的决心。“我们希望以城内村为基地,以实操项目联结两岸青年,为他们搭建梦想舞台。同时引入台湾社区营造的经验,更好地服务当地村民,也为城内带来商机和活力。这是我们两岸青年在城内的青青之约。”吴炳璋说。

版权所有 ©2021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