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关注 上一版   
上一篇

记者手记

从“有没有”走向“强不强”

□本报记者 林智岚

我国是猪肉消费大国,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我国种猪核心种源基本自给,在生猪育种上并不落后国际主流技术,但是在育种的长期积累和投入上做得还不够。需要的是踏踏实实、坚持不懈去做育种,把疫病净化、性能测定、准确记录以及新型技术应用这些基础工作做好做稳。

我省的饲料资源、气候环境与国外不同,要求育种工作必须立足自身的生产条件和市场需求,需要因地制宜,这样育种才有价值和意义。

解决了猪肉“有没有”“够不够”的问题之后,我国启动的新一轮畜禽遗传改良计划,重点是要解决“好不好”“强不强”的问题。我国的生猪产业包含生猪种业,从纵向的角度来看,成绩是显著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生产效率不断提升,产业体系不断健全;从横向的角度来看,与国际领先水平,比如欧盟、美国虽然仍有差距,但这种差距在不断缩小。

当前,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坚持价值育种,大幅度提升企业精准选育的能力,关注猪肉全产业链条的价值,让育种端产生的价值直接服务终端消费客户的需求,生产高品质猪肉,满足消费者需求。

同时,要加强我省莆田猪、槐猪、官庄花猪、闽北花猪、武夷黑猪等地方猪品种保种场建设。开展地方猪品种开发利用,充分利用地方品种优异特色特性,开发多元化产品,打造“精、特、美”品牌,推进产业化开发,实现以用促保,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产业优势。

版权所有 ©2021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