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理论周刊·求是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党的二十大对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生活的战略擘画

□陈晓风

党的二十大科学擘画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指出“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人民至上的鲜明立场

人民至上的立场,就是马克思主义立场,就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立场,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立场。人民至上既是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根本立场,又是共产党人的方法论和根本观点、根本方法,成为指引人民创造更加美好生活的科学理论。

守正与创新相统一。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把坚持为民造福,作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实现了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进。党的二十大报告不仅传承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特质,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新时代新征程党的奋斗目标,而且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作为前进道路上经受重大考验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把建立科学的公共政策体系,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作为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重要任务,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自由发展。

传统与当代相融通。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不断开辟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在于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科学回答了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科学建构了从全面小康到共同富裕的奋进之路,既彰显了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创造美好幸福生活必须充分发挥亿万人民的创造伟力等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又强调弘扬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

◆问题导向的推进路径

突出问题导向,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增强问题意识,聚焦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这是对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更加幸福美好生活向往的战略擘画,体现了敏锐的问题意识和鲜明的问题导向。

使命引领和问题导向的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党的二十大报告既庄严郑重地提出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又实事求是地指出工作中存在的9个方面的主要不足和困难问题。从问题的内容看,主要有5类:高质量发展中的问题,涉及国家安全风险问题,重点领域改革的硬骨头问题,民生领域面临的难题,党建中的党员干部队伍问题。从问题的产生看,有些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长期存在并不断着力解决的,例如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差距问题,就业、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民生问题;有些是新时代新出现的问题,例如托幼等民生问题,粮食安全问题。勇于直面问题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崇高使命的忠诚、对人民群众的负责。只有具备正视问题的自觉,才能有的放矢、综合施策,更加精准地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

立足当前和着眼未来的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立足当前、直面问题,在解决人民群众最不满意的问题上下功夫;又要着眼未来、登高望远,在加强统筹谋划、强化顶层设计上着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提出到2035年发展总体目标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同时,作为一个不可能一蹴而就实现的目标,需要通过发扬滴水穿石精神,围绕实现公平正义、不断增进人民福祉,提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再上新台阶、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明显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等。改善民生、增进福祉事关改革发展的基本宗旨、重大问题,必须将之体现在相应的制度安排和政策制定当中,方能从大的方向上统筹当前与长远发展目标同向同行,整个进程得以健康、持续推进。

尽力而为和量力而行的统一。尽力而为体现的是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量力而行体现的是尊重客观规律,二者体现的是主观努力与客观条件的辩证统一。党的二十大报告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完善分配制度、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完善人民健康促进政策等方面,提出一系列重大举措和战略决策。这些既精准回应了人民群众的普遍关切,又反映出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态度。

◆系统观念的科学运用

系统观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中国共产党人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必须坚持系统观念”,指出“只有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才能把握事物发展规律”。党的二十大报告坚持系统观念,运用战略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对美好生活蓝图进行前瞻性、全局性和整体性擘画,体现了科学的系统观念。

系统把握中国式现代化重大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不仅要有深厚的物质条件来夯实人民美好生活的物质基础,同时还要进行精神文明建设。党的十二大明确提出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揭示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互为条件又互为目的的关系,并作为关系社会主义兴衰成败必须长期坚持的战略方针。党的二十大在全面总结两个文明协调发展历史经验基础上,明确提出“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优美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中国共产党不仅需要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而且需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为此,党的二十大提出“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对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出战略部署,并从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等方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系统部署科技教育人才协同推进。党的二十大作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战略部署。科教兴国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长期坚持的兴国强国战略,新时代新征程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更加注重战略的系统谋划和科学布局。党的二十大报告不仅明确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而且深刻揭示了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战略三者内在的实践逻辑。同时,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对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坚持科技自立自强、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坚持人才引领驱动、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作出系统性部署。

系统谋划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多维目标。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集中体现,它表现在一个国家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等各方面各领域的总体实力和现代化水平。党的二十大在党的十九大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分阶段战略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对2035年我国发展总体目标和未来5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主要目标任务作出科学谋划。

(作者为泉州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

版权所有 ©2021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