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记者手记

以韧性向未来

□本报记者 郑璜

展会已闭幕,但关于第133届广交会的讨论并未结束。

客观来说,外贸压力并未完全缓解。受俄乌战争、地缘政治、中美经贸摩擦等多重因素影响,国际市场疲软,我省外贸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增多。

然而,令人惊喜的小插曲也有不少。

受疫情影响,福州纳仕达国际贸易有限公司与荷属圣马丁的客户失去联络,导致双方合作中断。但在本届广交会上,纳仕达和该客户却意外重逢,再度建立业务合作关系,并开始订单洽谈。

德化信良陶瓷也给记者留下深刻印象。此前只做对美市场的他们是首次参展,只有角落里一个9平方米的标准展位,却凭借一款插座式彩绘陶瓷圣诞树壁灯接洽了众多意向客户。“下次参展要多拿两个展位好好布置一番,要让客户一进门就留下深刻印象。”公司负责人林良壁畅想未来时,眼里有光。

在老外贸人看来,以前客人在展会现场谈好,回去发个邮件就下单了,一两次展会的订单就足以维持全年的业务,这样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但同样,随着市场需求呈现定制化、个性化趋势,展会过后,现场看样、实地看厂、调整产品设计方案后再下单的成交模式也在逐渐增多。

透过广交会,我们看到了中国外贸的韧性和活力,坚信中国制造和全球市场双向奔赴,将酝酿更多新的合作。发现变化,顺应变化,甚至引领变化,外贸依然有广阔的空间。

福建省交易团问卷印证了这一点。问卷调查显示,几乎所有的福建参展企业都接洽到了新客商;四分之三的企业表示参展效果达到或好于预期。

版权所有 ©2021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