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厦门观察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建区20周年之际,“一带一路”新能源国际合作(投资)翔安机遇论坛暨翔安区新能源产业招商大会召开,翔安区推出新能源发展“五个一”战略

开启新赛道 积蓄新动能

□本报记者 陈挺 通讯员 叶晓菲 傅海欣 实习生 洪宾薇/文 朱毅力/图

翔安区招商项目签约仪式

翔安数字经济产业园

冠捷科技生产线

中创新航厂区

10月,厦门市翔安区将迎来建区20周年,5月25日上午,“一带一路”新能源国际合作(投资)翔安机遇论坛暨翔安区新能源产业招商大会举行。

20年风华正茂,在这块投资、兴业的新兴热土上,传统制造业依然厚重势沉的同时,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正活力迸发。在此次论坛上,围绕新能源产业发展,翔安推出“五个一”组合:打造一片新能源产业发展基地;发布一套新能源产业支持政策;落地一只新能源产业发展基金;签约一批新能源产业项目;校地共建一个新能源重点实验室,全力推动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

开启新赛道,积蓄新动能。

在翔安区,全省首个数字经济产业园高速发展,去年实现营收470多亿元;高新产业蓄力腾飞,今年4月,位于翔安、全省唯一的厦门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园揭牌,打造特色鲜明的专精特新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形成海洋高新技术产业集聚高地;翔安明确提出,将在辖区范围内规划建设新能源产业园,全面助力厦门及翔安建设新能源产业高地。翔安,已然成为新兴产业起步、发展、腾飞的沃土。

发力新能源产业

5月25日,翔安区与全联新能源商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签约19个项目,其中新能源项目14个,新能源基金项目5个,总投资112.08亿元。

项目涵盖新能源领域多个方面,包括纳米光纤管储氢系统新材料项目,聚焦新能源的储存和管理;凝胶固态电池及系统集成项目和协能科技退役电池梯次利用项目,对电池的开发和利用做更深层次的研究和推进;蓝旭科技项目,聚焦新能源项目的运维与服务……这些项目将帮助翔安区形成完整的新能源发展体系链条。

在基金项目方面,盛屯天宇基金项目将在翔安区落地30亿元的新能源产业基金,为全区新能源发展提供更强动能;还有钧石资本基金项目、高易科创产业投资基金项目、金鼎科技基金项目,也将进一步聚焦和助力翔安区新能源发展。

近年来,翔安区在新能源领域动作频频,一方面,深度布局动力电池、光伏、储能等新能源产业领域,其中龙头企业中创新航产值突破百亿级,成为现阶段全市最大的锂电池企业,与同翔高新城的厦门时代、海辰锂电等形成优势互补;另一方面,以双瑞风电、清源科技等为代表的风能、光伏等清洁能源产业,也已初具规模。

数据显示,2022年,翔安区新能源产业实现产值306.4亿元,总量占全市的50.8%,已成为翔安工业又一新增长极。

打造新能源产业园

建区20年来,翔安始终坚持“工业立区,产业强区”,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去年成功入围“2022年中国工业百强区”。

翔安区明确提出,将在辖区内规划建设翔安新能源产业园,构建起“一核两轴·多片多心”空间布局,未来以翔安区及厦门市为腹地,辐射整个福建省、海西地区及国内市场。

翔安新能源产业园位于翔安区西北部新圩镇,西临同翔高新产业基地,南临新324国道,东临大帽山域,交通便捷,风光秀丽。

新园区将充分发挥同翔新能源中心和中航新能源中心双产业集群辐射带动效应,围绕动力电池及氢燃料电池两大方向,发展汽车电子及核心材料,做强做优新能源汽车配套产业,与同翔高新城重点发展的机械装备、新材料、半导体和集成电路等高新技术产业形成千亿产业链群,扩大产业发展空间,打造高端制造业集聚区。

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是翔安区新兴产业相继崛起的密码。

政策上不断扶持,从用地保障、供应链采购、技术改造融资,到科技创新奖励、研发投入补助、创新平台建设,出台了《翔安区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若干措施》——

对总投资在10亿元以上的新能源工业项目,项目土地出让地价可按不低于所在地土地等级对应工业用地最低价标准的70%执行;对符合工业技术改造补助要求的新能源工业项目,按年度给予设备投入10%的补助;符合研发投入补助条件的,按照市级补助金额的60%再予以补助……

产业领域上,通过产业引导基金,持续加强产融对接,目前区产业引导基金参股产业子基金9只、总规模近200亿元,这些基金紧紧围绕全区产业发展开展战略投资,已吸引103个项目入库并落地,总规模约300亿元。

翔安区还专门成立企业金融服务中心,着力通过搭建银行、券商、投资基金等金融机构与企业的对接平台,为企业提供一揽子综合服务方案,推动实现金融资源对实体产业的“精准滴灌”。

服务上,翔安区“益企服务”行动不断深化,政府倾力当好服务企业的“店小二”,建立“亲清”的政商关系,打造效率最高、服务最好、企业获得感最强的营商环境,让翔安成为投资热土。



论坛声音

曾少军(全联新能源商会秘书长):

翔安可从几个方向持续发力,促进新能源产业全面加速发展:一是编制完善产业发展规划,立足新能源资源禀赋,综合考虑地区的功能定位、生态环境、市场需求等因素,强化资源统筹,科学布局项目,发挥差异化优势,构建具有翔安特色的新能源产业集群;二是支持区内现有新能源产业做大做强的同时,强化产业协同配套,探索构建“发、储、用”一体的新能源产业“多能互补”发展格局;三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针对新能源企业的特点及相应领域的应用场景建设需求,及时出台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吸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不断进驻。

高小平(厦门大学嘉庚创新实验室技术总监、项目负责人):

嘉庚实验室依托于厦门大学及其化学化工学院,在电化学、催化剂方向全国领先。实验室以攻克“卡脖子”技术、推动高技术成果产业化为己任,将理论研究转化为技术应用,进而转化为商业化产品。

以前的大学比较专注于基础学术研究,现在实验室设在翔安,可以更便利地引进工业界人才。学术界与工业界的人才相互碰撞容易产生新的想法,所以我们不到两年就有了产品——碱性制氢设备,该产品在业内也较为领先。

余守斌(台湾氢能科学研究院院长、博士):

氢能源的最大优势是环保、安全、经济、方便。翔安区已具备较为齐全的上下游产业链配套,与氢能源产业发展非常适配,拥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从目前客观情况看,氢能源尚未飞入寻常百姓家,还需要宣传与引导来推动普及,以及加大政府的扶持奖励政策,建议可以从公交车、垃圾运输车等提供公共服务的功能性车辆使用入手,尝试使用氢能源,发挥样板作用。另外,政府也可以考虑丰富加氢站的配套建设,通过加氢站的普及能让消费者对氢能源有更进一步的认识,从而提高消费意愿。

杨吉林(哈尔滨医科大学医学博士、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化学系博士):

能源安全问题一直备受关注。翔安区作为厦门最年轻的一个区,发展新能源不仅没有包袱,还具备后发优势,后续翔安新能源产业发展将会有一个巨大的虹吸效应。

翔安地理位置优越,还配套了高标准高规格的新国际机场,交通十分便捷。地方政府又务实高效,很适合企业在这里扎根。很重要的一点是,国际化团队对于日后需要长期工作和生活的扎根城市有着较高的宜居性要求,翔安气候宜人、景色优美,这让我们坚定了扎根翔安的决心。

版权所有 ©2021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