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地处山区的德尔科技,如何向世界一流电子化学材料制造基地迈进——

留才聚才,破技术之“卡”

□本报记者 张杰 通讯员 林斯乾 文/图

近日,走进上杭蛟洋工业区内的福建德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天甫电子材料有限公司,只见一罐罐含氟电子气体、湿电子化学品整箱待发(右图)。

“含氟电子气体和湿电子化学品都是半导体芯片的前端材料,成功解决芯片制造中刻蚀、清洗环节的卡脖子问题。这些年来,我们通过引进技术团队进行颠覆性技术创新,已成为国内半导体电子材料领域龙头企业并跻身全球同行业前列。”德尔科技董事会秘书、董事长助理林德荣自豪地表示。

长期以来,高端半导体电子材料领域,尤其是含氟电子气体行业,基本被西方国家所垄断,国内从事这方面研究和生产的企业为空白。

成立于2014年的德尔科技,瞄准这一短板,以含氟新材料产品为主攻方向,研发出气体、液体和固体等20余种产品,广泛应用于半导体芯片、面板、光纤通信、特高压输变电、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重大国防军工领域。收获了韩国三星、日本东芝、台积电、英特尔、SK海力士、德国林德和法国液化空气等全球客户。

“德尔科技正朝着‘创建世界一流电子化学材料制造基地’的目标迈进。”德尔科技相关负责人表示。

地处山区,要实现目标,德尔之路该如何走?

“我们以事业、薪酬等方式千方百计吸引人才和团队,通过吸引一个人才(团队)带动一个项目的模式稳扎稳打。”林德荣说。

德尔科技纯化车间,公司技术总监杨瑞甫正在指导工人进行含氟特种气体检验工作。这批产品检验合格后,即将提供给上海、广东等地的订单企业。

杨瑞甫见证和参与了企业的成长。2017年,在当地政府各项人才政策和企业良好创业平台的吸引下,从事新材料领域工作数十年的杨瑞甫带领研发团队来到德尔科技,建设年产6000吨六氟磷酸锂项目。该项目产能从投产时的1000吨提高到去年的3000吨,年销售额预计8亿元。

在德尔科技另一处有机含氟气体生产车间,项目负责人张奎领着技术团队主攻含氟特种气体项目的研发和生产。他告诉记者,这个车间是目前国内含氟气体行业唯一一个从原料到成品全产业链车间。这里生产的含氟气体纯度是国内最高的。

包括杨瑞甫、张奎的研发团队在内,德尔科技目前已引进了德国巴斯夫、美国陶氏杜邦等6个高端研发团队,聚集了上百名技术骨干。团队先后实施了电子级含氟特种气体、半导体级湿电子化学品、新型含氟高能材料等方面的6个重大项目,填补了多项技术空白。

这些高端人才中包括多名研究员级技术专家,其中有12名专家被评为福建省引进高层次技术型人才,是中国大陆目前极少实现了G5电子级高纯化学品产业化的技术管理团队。2021年11月,企业人才团队项目荣获第六届“创客中国”创新创业大赛企业组总决赛全国一等奖,2022年3月荣获科技部主办的首届全国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总决赛优胜奖,均创福建省历史最好成绩。

国内乃至世界一流的专家团队为什么能够安心扎根山区并作出突出业绩?几个专家团队给出了相同答案——事业、平台以及各种保障。

“在这里工作,我们所进行的研究和技术创新在国内甚至全球范围内都是独一无二的。这样的创新、这样的事业平台,让我们觉得自己所做的事很有意义、很值得,是这份事业吸引了我们留在这里。”采访中,几位专家都坦言。

此外,德尔科技创新股权留才模式。企业内部根据不同项目团队成立不同的法人主体独立经营,技术团队遵循“参股不控股”原则,将现金出资与技术股权结合,技术人才“知识就是财富”在企业得到充分体现;同时,引进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新材料基金、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成果转化基金、红杉中国等众多国内顶级投资机构及省、市、县三级政府产业引导基金,确保产业人才团队在项目推进中的资金需求,使每个引进项目如期成功实现产业化。

依托专家团队,突破多项“卡脖子”技术,德尔科技正按照基础化工材料、电子特种气体、新能源材料、湿电子化学品、含能新材料五个板块,推进氟化产业材料领域全产业链布局,涉足基础化工氢氟酸、电解制氟、精馏纯化、分析测试、包装运输和终端客户测试应用等。目前,企业逐步实现关键领域技术领先,IPO上市工作也在稳步有序推进中。

版权所有 ©2021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