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武夷山下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用诗性的眼光关注世界

□李 艳

《鲜花满地》是我省诗人念琪出版的第三部诗歌集。这部诗集收录了他近三年时间里发表的上百首诗作,他也因此被公认是一个写诗“相当勤奋”的人。

勤奋,只是一种外在的表现。从《芷叶集》到《守望吉岚》再到《鲜花满地》,念琪的这三部诗集似乎也代表着他创作的三个阶段,从诗歌形式的追求到乡土文化的记述,再到一种诗性的价值观的传递。对一个有着繁忙的本职工作,只能业余时间写诗的人而言,这源于念琪多年来对诗歌的执着与热爱,更是他将诗歌融入生命体验与追求的结果。

一种美丽的艺术书写

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朦胧诗在诗坛兴起。最初,这种新式的诗歌创作方式,因大量采用象征、隐喻、通感、暗示等艺术手法,注重创作主体内心情感的抒发,对中国诗歌传统和欣赏习惯带来了强烈的冲击,引起了极大的争论。

在争论中,朦胧诗的影响迅速扩大,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影响了整整一代人。这其中,也包括学生时代的念琪。

回忆起诗歌创作的启蒙,念琪自觉是个很幸运的人,在懵懂的少年时期,便接触到现代诗这种精彩的文学作品形式。这也为他日后坚持多年的诗歌创作,藏下了萌发的种子。

念琪上初中时的语文老师是一位刚毕业的大学生,他非常喜欢文学和诗歌。念琪说,每天放学之后,老师并没有急着结束授课,而是将热爱文学的同学们一起召集到他那间简陋的宿舍。那里,有着满满一书柜的名著和诗歌集。在那里,念琪读到了《三个火枪手》和《飘》,读到了现代诗。“第一次知道了有现代诗歌这种表达方式。”念琪说自己的内心仿佛被击中一般的感觉。

这种感觉一直持续到了大学,恰逢朦胧诗的兴起和流行,念琪如一个饥渴的人畅饮一般,酣畅淋漓读着那些美丽的诗歌。他读舒婷的《惠安女子》:野火在远方,远方/在你琥珀色的眼睛里……

念琪坚定地认为:作为文学作品的诗歌,必须是美的。“我认为诗歌的创作要有艺术性,要有美感,但也应该让人看得懂,能够给人启发。”这种美感的艺术性表达,在他最早出版的《芷叶集》的诗歌中,已经初见端倪。

在《一个人的寂寞》中,在《山居的脚步》中,在《季节的诗歌》中……他的写作都充满着美感。念琪的作品写的是我们身边的生活,身边的人事景物。他写的是自然的、亲切的、美好的、温馨的,这些作品感动着我们。他写得很真,很自然,无矫揉造作之态,但篇篇都灌注诗情画意,这十分难得。

一种温暖的乡愁记忆

自古以来,乡愁情结就是全世界诗歌吟唱的重要主题。念琪也是一个乡愁非常浓烈的人,故乡福清的一切一切始终萦绕在他的心头,绕不开也放不下。他将丰富的福清元素,融入思想,流诸笔尖,写成了一首首诗。这是他对故乡的记忆,也是他对故乡的回馈——告诉世人这是一个多么神奇多么美好的地方。于是,便有了后来的《守望吉岚》。

在《守望吉岚》中,有着许多让人看到便情不自禁去想象作者故乡样子的诗句。如《霜降》中, 母亲嘱我添加一件秋衣/暑热终于遁逃/今天开始,是一年冷的吉兆 /河流会结冰,田野覆盖白雪/身边叽叽喳喳的小鸟/早点滚去冬眠/还有毒蛇,退出恐惧的舞台/中午,母亲会煮一锅芋头米粉/可以抵御一生的寒冷……如《一个好地方》中,台风的云岚在山尖飘忽/天空一窝一窝地蓝透/漫山的野生草、树轻轻摇头/阻止我前行/他们的生活总是绿油油/阳光一段段地打蜡/云朵飘过来飘过去轻抚树荫……

他的描述如此温暖和美好,那种对故乡深深的眷恋与思念,可以触动每一位阅读者的内心,产生一种共鸣。但实际上,那个小时候的故乡,已经不复存在了。念琪小时候生活过、十分繁华热闹的古街,现在如海水退潮般,冷清而宁静;那些曾百听不厌的故事和读过的童书,也已消散在破败的砖瓦里;母亲返回家中时的微笑和一双巧手做出的可口食物,也成了有关故乡最深刻的记忆……

念琪将这些都写下来,写成一首首诗歌。实际上,他是通过写诗这一行为实现精神还乡的可能性,《守望吉岚》便是他通过语言与意象完成精神返乡的一个象征事件。

但是念琪对于乡愁的诗歌表达,并没有止步于一个游子对生活故地依恋向往而不得返回的惆怅失落情怀。诚然,故乡是他精神家园的寻觅和期待,但他将对家乡的思念与热爱,融入到更广阔的书写中。

“我们所面临的时代,社会发展的速度如此之快,会给人带来极大的冲击感。小时候的故乡原貌,已经不复存在。但同时我也看到,新的事物在发展和崛起,社会在进步,而那些厚重的历史人文积淀依然保存着、传承着。这是令我欣慰和欣喜的。”念琪说,记录时代的变迁和对时代发展的思考,这也是他诗歌中乡愁表达的重要内容。

一种诗性的价值传递

在谈到诗歌创作时,念琪会频频提到一个词:如鲠在喉。那是他诗歌创作的一个重要激发因素。无论是沉思所得还是行走所获,他都有这种不得不抒发的急迫感,想要将自己走过、见过、经历过的、感悟过的,用诗歌去记录和表达。

在第三部诗集《鲜花满地》里,这种分享与传递,已经非常明显。从这部集子中可以看到,念琪的诗歌创作,涉及面已经相当广。有远古之思,有旅途之感,有原野之趣,从解读山顶洞人的生活方式到嵛山岛海边静思,从西藏高原天赐之美到异域风情。而从这部集子上下两册的命名,上册《打坐的禅》、下部《行走的诗》,似乎这也可以看出他诗歌创作进入又一个阶段:将诗歌融入生命体验,用诗性的眼光关注世界,传递一种诗性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人生阅历的增加不仅拓宽了他行走的范围,也让他的少年记忆更为厚重,他在《沉醉于山谷中》写道:总是回忆年少时的懵懂/置身山谷/忘了东西南北/不小心还惹怒了蜂群/漫山遍野奔跑,腰酸背疼/刚刚去了怒江峡谷/经验丰富的司机/发现落石零乱,停车观察/然后全速通过/经过山谷/一定要描绘它的经典美丽……

当诗人走出故乡的山谷,看到更广阔的世界,他用诗歌将两个山谷相连,惊叹身处的这片土地的美丽。这种诗性的情怀,不仅被他倾注在行走的广度中,更融入到那些打动他的历史纵深处。

在《鲜花满地》收录的诗歌中,有着许多传统文化元素的表达。这也反映着诗人心境与关注点的变化。在《醒来时,已是鲜花满地》中,有“唐诗宋词”“白鹿书院”“格物致知”;在《云谷与西山论道》中,有“考亭书院”“主人的理学”“坊间的书肆”;在《与山人进行一场对话》中,“刘邦与萧何”有“驾龙的大禹”……

“中国传统诗歌之美,对我的影响极深。随着年岁渐长,我对于中国传统诗歌、中国传统文化也愈发关注,将其融入到自己的诗歌创作之中。”念琪说,福清的宋窑陶瓷、建阳的建本文化和考亭书院、定西“大禹导渭”的雄壮史诗等等,这些有着深厚底蕴的历史文化元素,在相遇时总是带给他很多的震撼和感动。种种感受在不知不觉中积累起来,便形成心中不得不发的情感,哽噎在心中,不吐不快,最终是拿起了笔,把这些情感变成了诗歌。

“我想表达的,有对生活的热爱与思考,期待能唤起人们的共鸣;有对时代发展和社会变迁的观察与感悟,可以视作一种记录与留存;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书写,我想传递的是自豪、自信与感动。我们生于斯长于斯,血脉中流动的因子都来源于此……”念琪说,在形成自己的诗歌写作方式后,他追求的是写实的创作对象,诗歌的选题创作必须要有价值、有意义,对后人有启发性、有启迪。他力图用诗性的眼光关注世界,对人性、生命、社会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去呼唤爱与温暖。诗歌永远是他的一个精神自留地,但他并不故步自封,而是希冀通过诗歌表达,可以营造一个丰沛的精神世界,温暖更多的人。

念琪的诗歌创作,从最初个人化的表达到更为深厚的使命感,不仅努力形成着自己的诗意人生,更力图通过诗歌传递一种诗性的、美好的价值观,回馈这个他所热爱的世界。

版权所有 ©2021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