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深读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喜结“髓缘”,播撒“生命种子”

——福建省非亲缘造血干细胞捐献突破400例

本报记者 张静雯 文/图

“献血达人”、福建省第325例非亲缘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唐小平珍藏的献血证。

福建省第400例非亲缘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刘运泉(左)在福建省肿瘤医院成功完成造血干细胞采集。

福建省第404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林方圆接受动员剂注射。

今年5月,福建省第325例非亲缘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唐小平献血达300次。

“献血达人”、福建省第325例非亲缘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唐小平珍藏的献血荣誉证书。

福建省第265例非亲缘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周钰源在校园中分享造血干细胞捐献心得。

福建省第217例非亲缘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念可薇在校园中分享造血干细胞捐献心得。

核心提示

造血干细胞移植是重症血液病患者康复的最后希望。对于他们来说,造血干细胞是“生命的种子”,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则是他们生存的“救星”。

2003年,福建开启非亲缘造血干细胞捐献工作。2004年实现首例捐献。今年6月1日,捐献者刘运泉在福建省肿瘤医院成功完成造血干细胞采集,至此福建省非亲缘造血干细胞捐献达到400例,之后又连续迎来陈静娟、徐闽珑、吴桂祥等多名捐献者。

从未见过面,没有任何伦理关系,却有血缘联系。这400余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用大爱之心播撒“生命种子”,上演了一场场感人至深的“生命联系”,书写了一个个喜结“髓缘”、拯救生命的感人故事。


“捐献造血干细胞,你行我也行!”

“骨髓捐献对身体伤害太大。”“抽骨髓太疼了。”“我还没有结婚,会影响后代。”……通常我们一提到捐献造血干细胞,不少人都有深深的恐惧。

“但其实捐骨髓,并不是你想的那样。”福建省肿瘤医院生物免疫治疗中心主任医师郭增清介绍说,捐献骨髓是捐献造血干细胞的俗称。因为骨髓血中富含造血干细胞,所以原先捐献造血干细胞是抽取骨髓血。久而久之,老百姓也就把捐献造血干细胞简单地理解为捐献骨髓。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造血干细胞捐献早已不是大家刻板印象中的“敲骨抽髓”了,目前已广泛采用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

据省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管理中心工作人员薛昀介绍,“绝不以一个健康人的身体为代价,去挽救一个患者”。准捐献者体检合格后,中华骨髓库会制订详细的采集计划,安排相关事宜。

正式捐献造血干细胞前五天,准捐献者入住采集医院,每天接受一或两次动员剂(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目的是将长期“驻扎”在骨髓腔中的造血干细胞部分调动到外周血液循环中。动员阶段,捐献者或出现如腰背部酸胀、头痛、低热等不适,但症状轻微,且采集后症状即缓解。

正式捐献造血干细胞当天,采集医生会从捐献者一侧手臂静脉采血,经过血细胞分离机获取造血干细胞混悬液,其余血液成分由另一侧手臂静脉回输捐献者体内。

按照原卫生部《非血缘造血干细胞采集技术管理规范》对采集量的要求,每人每次采集造血干细胞混悬液约200毫升,采集时长约5个小时。采集造血干细胞如同采集成分血(机采血小板)一样简单、安全,整个采集过程中所用的器材都经过严格消毒,并一次性使用,以确保捐献者的安全。

捐献造血干细胞会对捐献者的身体健康造成影响吗?郭增清表示,造血干细胞具有高度的自我更新、自我复制的能力,可分化生成各种血细胞。在完成采集后,造血干细胞会迅速增长,1~2周的时间,血液中的各种血细胞即恢复到原来的水平。因此,捐献者的身体健康不仅不会受到影响,自身的造血系统还能得到锻炼。

“只有常识足够地普及,才能打消人们捐献救人的顾忌,以此来帮助更多的人看到生命至暗时刻的那道光。”2019年3月,福建省第217例非亲缘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念可薇亲身感受到大众对捐献造血干细胞的认知盲区后,将自己捐献造血干细胞的详细经过,以及这期间她和家人的心路历程整理成文,在个人公众号发表了科普文章《“捐骨髓不是你想的那样,我并不伟大!”》,用镜头和文字向大众再现了捐献的详细过程,带给大众一场带着温度的“生命教育”。

该文章推出后,得到了“中华骨髓库”等多个官方媒体公众号的转载,阅读量高达 316万,在社会各界中引起了极大的关注。更令人欣喜的是,念可薇的努力变成了正能量的接力。

“捐献造血干细胞,我也能行!”2019年,还在华侨大学读大二的“00后”女生陈新芽被念可薇分享的捐献造血干细胞经历所打动,毅然决定加入中华骨髓库,开启“髓缘”之旅。2021年1月,陈新芽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为远方患儿捐献了202毫升“生命种子”,成为福建省第329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为了让更多的病患得到救治,同时让公众更加了解造血干细胞捐献,许多捐献者在完成捐献后仍以自己的方式为造血干细胞捐献事业尽心尽力。伍丽琴、孙大为(福建省第14例、第51例非亲缘造血干细胞捐献者)等志愿者组织成立了造血干细胞志愿者服务队,他们或陪伴捐献者完成捐献过程,或走进高校、社区等地方现身说法,积极宣传造血干细胞捐献工作,呼吁更多符合条件的青年加入造血干细胞捐献队伍。

将捐“干”进行到底

“嘀……”6月19日中午12时30分,血细胞分离机运作结束,福建医科大学应届毕业生徐闽珑在福建省肿瘤医院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成为福建省第402例非亲缘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这是今年夏天最特别、最有意义的‘毕业礼物’,也将成为远方小患者最好的‘成长礼物’。”从护士手中接过造血干细胞悬浮液后,她笑着说道。

“深思熟虑入库,义无反顾捐献。”徐闽珑说,作为一名“00后”医学生,自己加入中华骨髓库时就深知造血干细胞对受捐者来说意味着“最后的希望”,也了解配型成功的不易,“所以定当坚守承诺”。

每一例造血干细胞捐献的背后,都有不一样的故事。但将“能救人,我愿意”的承诺进行到底,却是每位捐献者不变的初心和一致的行动。

“我愿意!这一刻,我等了十年。”2011年,唐小平提交了加入中华骨髓库的申请后,就一直在等待和自己配型成功的患者。直到2021年6月,他终于等到了初配成功的电话。

“当时真的很高兴,感觉终于有机会回报社会了。”唐小平说,自己儿时曾发生意外,是邻居和学校师生的共同帮助才让自己活了下来,“从那时起,一颗感恩的种子就在我的心中埋下”。

2021年12月,唐小平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成为福建省第325例非亲缘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其实整个过程有点像加长版的捐献血小板,就是花费的时间比较久,大概4个小时。”唐小平告诉记者,或许是因为自己经常献血的缘故,整个捐献过程中自己没有任何不适。

2001年起,唐小平不论是身处何地,都掐算着时间定期献血,不论在家乡福州,还是在曾经的工作地上海,甚至出差去北京、深圳,都留下了热血浓情。截至今年6月底,唐小平献血次数已超300次,其中捐献全血12次,捐献血小板288次,捐献造血干细胞1次。

“你愿意再次捐献吗?”“救人救到底,我愿意!”今年2月3日,在泉州读书的郑泓接到了省红十字会求救电话,希望他能进行二次捐献。

“二次捐献”意味着什么?郑泓心里明白。2021年5月,郑泓顺利完成首次造血干细胞捐献。“这次接到电话,心中没有了首次被告知配型成功的激动,更多的是忐忑。毕竟,只有受捐者病情反复,情况不太好,才会需要捐献者再次捐献淋巴细胞。”郑泓心里没有迟疑,立刻答应了下来。

据省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管理中心主任敖志雄介绍,捐献淋巴细胞属于造血干细胞二次捐献的范畴,其最主要的作用是增强患者的免疫力,让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患者生存质量更好,治愈度更高。捐献淋巴细胞和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流程并不相同——无需提早入住医院,不用接受“动员剂”注射,捐献的时长也缩短了很多。

3月30日中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血液科再次完成捐献的郑泓,成为福建省第392例非亲缘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和患者比起来,我是幸运的,所以我想把我的幸运分给他,希望他也能变得幸运起来,彻底康复。”郑泓拿着从自己体内抽出的172毫升淋巴细胞真诚地说。

期待更多的“第六对相遇”

近年来,我省造血干细胞捐献工作发展迅速。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我省造血干细胞捐献已超400例。其中,向境外输送9例,向德国、泰国、以色列、菲律宾捐献造血干细胞均为中国首次。

敖志雄介绍说,我省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来自各行各业,有现役军人、公安干警、教师、大学生、医务人员等,更重要的是,每实现百例捐献时间段再次刷新:从第1例到破百例,耗时9年5个月;第二个“100”用时4年9个月;第三个“100”用时3年;第四个“100”,不到2年就完成。

之所以一场场生命“接力”能够跑出“加速度”,是因为我省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的不断扩容。据了解,福建省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管理中心成立于2003年,是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的31个省级分库之一。截至目前,福建省已实现造血干细胞志愿者入库9.5万余人份,为境内外患者提供配型检索初筛4.1万余人次。

“虽然近年来入库志愿者人数不断增加,但和患者的需求相比,依然存在巨大的差距。”据福建省血液病研究所副所长、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心主任李乃农主任医师介绍,对造血干细胞捐献、移植起到关键作用的人类白细胞抗原位于人类第六对染色体上,因此,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和受捐患者人类白细胞抗原配型相合时,常被人们称为“爱,在第六对相遇”。

这样的缘分可遇不可求,非血缘关系“第六对相遇”需要匹配400~10000名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才有可能找到合适的供者,尤其在较为罕见的白细胞抗原型别中,相合的概率只有几万分之一甚至几十万分之一。因此,对于血液病患者来说,能够在骨髓库中找到高匹配度的捐献对象,是一件极其幸运的事情。

“我们期待着有更多适龄健康公民能够理解和支持造血干细胞捐献工作,积极加入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队伍,只有‘种子库’中的种子数量越来越多,才能创造更多凝聚善良与感动的‘第六对相遇’,让数以万计的血液病患者看到生的希望。”省红十字会呼吁。

那么,如何才能成为一名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呢?敖志雄介绍说,凡年龄在18周岁至45周岁,身体健康,经下列血液检查合格者,都可以成为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丙型肝炎病毒抗体、艾滋病病毒抗体、梅毒实验。大家在献血的同时填写《志愿捐献造血干细胞同意书》多留取8毫升血液,即可登记成为一名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很多志愿者等待了很多年才配型成功,请大家在填写相关信息时一定要多留下几个有效电话和联系方式,为“第六对相遇”创造更多可能。

生命挽救生命,生命影响生命。中华骨髓库将造血干细胞移植称之为“以人为药,用人救人”。敖志雄表示,虽然捐献造血干细胞建立在当事人自愿的基础上,但必须强调的是,每一名准捐献者都可能是患者生存的唯一希望,放弃捐献对患者来说将是沉重的打击。尤其当患者已进入“待移植”状态时,已经进行了大剂量的放疗和化疗,丧失了造血能力,若临准捐献者弃捐会对患者生命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请大家牢记,加入中华骨髓库、捐献造血干细胞是对生命的承诺,更是庄严的使命,一定要深思熟虑入库,义无反顾捐献,把这项爱心事业进行到底。”敖志雄呼吁。

版权所有 ©2021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