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文化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蔡金水:文物保护是人生修行

本报记者 林爱玲 文/图

蔡金水为记者介绍福莆仙东岳观内的对联。

为文物保护工作呼吁奔走近40年,多渠道募集社会资金1000多万元,推动省级文保单位福莆仙东岳观、莲峰宫等10余处的文物修缮、消安防工作,古稀之年仍身体力行倡导和传递对文物保护的温情与责任……这位老者,就是全省第二届“最美文物守护人”、莆田市福莆仙东岳观文物保护管理所所长蔡金水。

福莆仙东岳观,位于莆田市涵江区江口镇江口街。它始建于元朝,初称为佑圣观,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重建,改名“东岳观”,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气势宏伟的东岳观由前殿、中殿、拜亭、正殿等组成,重檐歇山顶规制完备,彩绘藻井金碧辉煌,观内存有明代思宗时礼部尚书曾楚卿亲笔书“东皇司命”巨匾、清代书法家郭尚先的对联、清代监察御史江春霖题赠的“累世蒙庥”匾额以及民国元老林森手书的“五岳独尊”题匾等文物。

“东岳观是福清、莆田、仙游三地信众崇奉祭拜泰山东岳注生大帝的道教宫观,是福莆仙一带130多家东岳宫观的‘龙头’宫庙。”谈及福莆仙东岳观的渊源,蔡金水如数家珍。

见记者来访,他翻出一份1984年乡人、侨胞齐力申请重修东岳观的报告,参与者名单中,蔡金水自己的大名在列。当时,他36岁。

“远在海外的侨胞都在关心家乡的文物保护和文化建设,让我坚定了做好地方文化传承的决心。”此后多年,蔡金水在侨联、商会、工商联等任职,积累下丰富的管理经验和社会资源。2003年,当他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以后,就全身心地在福莆仙东岳观服务至今,并担任莆田市文物保护协会常务副会长等职务,奋战在文物保护一线。

近年来,蔡金水多方筹集资金,牵头重建戏台、新建妈祖阁、重修三清殿,扩建老人活动中心、华侨纪念馆、休闲广场等,提升景区站位,调整观内朝圣区和民间文化娱乐区,使其成为融民俗展示、文化展览、会议联谊、旅游观光为一体的多功能特色景区,成为莆田文物保护单位管理的典范。2022年,福莆仙东岳观被评为首届全国宗教界先进单位。

“明火不入殿,每天巡逻检查,每月组织管理所成员学习文物保护知识,每逢观内活动必须要做好安全大检查,组织消防演练。”为了防患于未“燃”,蔡金水牵头制定了十分严格的消安防规章制度。为了升级电路,他力排众议,坚决将塑料线槽全部更换为阻燃防火槽盒。他提出的安装高压水枪、定期检查消防设施等建议被推广至众宫庙,并组建了200多人的文化保护常态化队伍。

针对政府文物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蔡金水还发动民间社团力量,多渠道募集资金1000多万元,推动省级文保单位莲峰宫、东岳观和市级文保单位国欢寺等的修缮保护工作。

多年来,蔡金水潜心研究历代宫庙特色和形制,曾有人想改动观内石柱的浮雕样式,他第一时间制止并普及文物保护知识。当地政府部门遇到宗教活动场所征迁等难题,都会找蔡金水来当“话事人”。他说:“需要搬迁的,我去找来工程队;需要修缮的,我可以帮忙联系文物修复队。出于信任,有时候大家都愿意先施工、后结算。”始终秉持“拆得下、建得起、搬得进”的原则,蔡金水累计助力相关部门改造拆迁宫观150多处。

如今,年逾古稀的蔡金水,不仅时常被请到文物保护修缮现场担任研究顾问、监工,更以文物“搭桥”,多次组织开展文物保护座谈会和海峡两岸道教、妈祖文化交流会等活动,推动闽台文化交流。同时,他发挥人脉关系,积极联络华侨和民营企业家参与家乡助学助困活动,引导侨资、莆资回归建设家乡等,受到政府部门多次嘉奖。

2021年,在蔡金水的发起带动下,涵江区文物保护协会正式成立。这是省内第一家区级文物保护协会,是一个以开展文物研究、交流宣传、保护和合理利用等活动为主旨的独立的非营利社会团体。

“文物保护工作没有尽头,需要更多人一起重视、一起参与。”蔡金水常说,这是家乡历史、文化传承赋予我们的责任,也是一场意义深远的人生修行。

版权所有 ©2021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