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社会/体育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对方“有错在先”,就能在社交平台辱骂他人?

主张权利应通过合理合法途径

本报通讯员 张慧 黄思洁 整理

邵武市民汪某与朱某因服装业务相识,2017年开始,两人形成长期固定的合作关系。2021年,汪某欠朱某5.8万余元服装加工费未支付。朱某多次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向汪某催讨加工费。2022年9月,朱某向汪某发送微信消息时,发现已被对方拉黑。

因对方电话不接、微信拉黑,朱某心中十分愤懑,于是在微信朋友圈、与汪某同在的服装行业同仁微信群发布汪某的照片,并配上“畜生”“人渣”等文字。

朱某的行为给汪某的正常生产经营带来了负面影响,部分供应商和客户看到信息后,暂停或终止了与汪某的合作,造成了汪某实际经济损失。汪某于2023年将朱某诉至邵武市人民法院,要求朱某赔礼道歉、消除影响。

法院审理认为,民事主体的人格权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害。朱某对汪某的公开评价表述中使用了“畜生”“人渣”等不当言辞,明显具有贬损含义,且带有一定的侮辱性,侵犯了汪某的人格尊严。朱某发表的不当内容在其朋友圈、微信聊天群里持续传播,在一定范围内对汪某的声誉造成了不利影响,故汪某要求朱某公开在朋友圈、微信群里连续赔礼道歉10天并消除影响的诉请,于法有据,予以支持。

办案法官表示,公民的人格权受法律保护,微信群、朋友圈并非法外之地,即使对方有错在先,也应当采取合理合法的途径主张自己的权利。在微信群、朋友圈发布对他人的不当言辞、损害他人人格尊严的行为,属于侵权行为,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本报通讯员 张慧 黄思洁 整理)

版权所有 ©2021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