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专题 上一版 下一版  

福安:构筑党建引擎 奏响振兴乐章

□陈雅芳 吴庆堂 文/图

溪柄镇立峰村及其连片的避雨设施葡萄园

春暖花开之时,福安西部畲乡灿若朝霞的万亩桃花吸引游客达50多万人次。

直播间搬进葡萄棚内,助农增收。

虎头村村民采摘水蜜桃。

地处偏远的占西坑自然村成为全省首家面向农村创业就业、促进脱贫致富的“乡村众创空间”。

30万亩茶园成为福安广大乡村的“绿色银行”。

盛夏时节,硕果盈枝;党建引领,五福迎丰。

赛江沿岸,万亩葡萄迎来采摘季,呈现“百里葡萄海、万民致富园”的壮美景象;西部畲乡,万亩桃园进入收获期,粉嫩的水蜜桃压满枝头,与自驾采摘游的车水马龙,构成乡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徜徉7月的福安,满目青翠,瓜果飘香,尽览一幅“村美、人和、共富”画卷。

福安,习近平总书记深情牵挂的一方热土。在闽工作期间,亲自挂钩联系福安和坂中畲族乡、社口坦洋、赛岐铁合金厂,曾“四进坦洋”“三上毛家坪”“两赴下岐”,帮助畲族同胞下山、连家船民上岸,为福安发展擘画蓝图。2019年2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厦门大学外籍教授潘维廉回信时,致以“全家‘福安’、一生‘长乐’”的美好祝福。纸短情长,寄予厚望。

秉承“四下基层”传统与作风,传承“滴水穿石”“弱鸟先飞”“久久为功”定力与干劲,牢记嘱托与使命。福安在宁德市委、市政府的引领下,持续深入实施“新思想溯源”工程、“凝心铸魂”工程,深度挖掘习近平总书记当年留下的基层党建工作联系点制度丰富内涵,学好用好《摆脱贫困》《习近平在宁德》《闽山闽水物华新——习近平福建足迹》等特色教材,打造以“新思想研习”“红色闽东行”“美丽福安乡村行”为主题的3条“全景福安”党员教育精品体验线路,有效发挥“全家福安”理论宣讲轻骑兵等宣讲队伍作用,打造立体化多样化宣传宣讲矩阵,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在福安全域落地生根,切实把对习近平总书记的感恩拥戴之情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不竭动力:经济总量跃居全省县域前十,跻身“全国百强县”行列,荣获中国红茶之都、中国特色巨峰葡萄之乡、中国畲族医药文化之乡、“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全国社会治理创新示范市”等国家级荣誉称号。

“在乡村振兴新征程中,福安承担着特殊的历史使命。”福安市委书记周祥祺说,我们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立足“畲茶古廉红”地方特色资源禀赋,着力推进以“三大提升行动、二十项重点工程、百个重点项目”为主的“321”专项行动,守好粮食安全底线,做优做强“2+N”特色农业产业体系,打造“南部葡萄海、东部红文旅、西部畲古廉、北部茶文旅”4条乡村振兴示范带,统筹推进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努力走出一条具有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福安路径”。


建强“桥头堡”

振兴乡村心劲齐

穿村而过的清澈溪流,潺潺流淌;生态水系景观道上,游人如织;“竹韵鹿境”生态乐园里,欢声笑语……每逢周末节假日,福安市溪柄镇立峰村里游人如织,前来休闲游玩、采摘葡萄的游客络绎不绝。

也正是立峰村,曾经被唤作“猪圈村”,“脏、乱、差、臭”远近闻名,短短几年时间的华丽转身,让村民们感受到了产业转型带来的生态红利。

“村里不到540户人,以生猪养殖为生占了150多户,村里杂乱无章、臭气熏天、苍蝇成灾。”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马敬贤回忆说,养猪业带来的环境问题由来已久,倘若立即对养猪业采取“休克式”清理,势必会影响村民的收入。

“不让养猪,我们靠什么赚钱?”面对村民们的不解与抵触,村两委成员走村串户,充分听取大家的所思所想所盼,并邀请专家到村内调研,为村里的产业转型把脉开方,明确了发展生态观光休闲农业的路子。村党支部率先引进千亩设施蔬菜集约化基地、茶花新技术栽培基地及优良葡萄品种,沿溪发展大棚葡萄1500亩,改良茶园品种800亩,通过党员带头做给村民看,引导他们转型。

为解决农户转型后顾之忧,村党支部邀请农技专家开展专业培训、进行项目示范带动等,带给农户直接观感,同时村两委建立挂钩责任制,实行“一户一挂钩”,提供资金、技术扶持。

村民在发展休闲农业中找到致富门路后,立峰村的生猪养殖按下了“快进键”。2018年,村两委共拆除猪栏3000多平方米,整治河道800余米,并乘势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将废弃的荒宅改造成小花园,全力打造碧水河道。

村子焕然一新,如何让村景生“钱景”?“我们以‘党支部+公司+村民’模式,成立乡贤汇乡村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开发竹韵鹿境生态乐园,带动村财增收30余万元;成立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发展‘葡萄+亲子采摘’‘茜洋溪畔+运动赛事’等,带动村财增收5万元;投资配套民宿项目,带动村财增收7万元……”马敬贤一边掰着手指头算村财增收项目,一边盘算起村里发展规划,“活化红色资源,发展红色旅游,拓宽村民致富路。”

走进村里新建的21栋联排别墅,家家新居焕彩。“真没想到我们农民能住上这么好的别墅!环境好了,游客多了,我的副食品店生意也上来了。”村民马振华瞄准村里发展旅游商机,开起副食品店,每月额外增收3000多元。

“人居环境日益向好,增收渠道逐步拓宽,老百姓的腰包一天比一天鼓。”谈及立峰村的发展,马敬贤用这三句话来总结。该村走过的嬗变之路、振兴之路,印证着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倡导的“四下基层”工作机制的实践之路。多年来,福安将“四下基层”制度作为基层党建工作延续的“传家宝”,通过构建乡村振兴三级挂联责任体系,不断深化拓展基层工作挂钩联系点制度的载体和内涵,推动356名各级党委(党组)书记和班子成员共挂钩383个基层党组织及128个民族村,实现63个软弱涣散党支部完成晋级蜕变,成功培育29个党建示范点。

为从老百姓家长里短中发现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福安坚持县乡村“三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压紧压实各级党组织书记抓党建第一责任,建立“县级统一领导、乡镇推进落实、部门合力推进、村级组织实施”四项责任清单、实施“百名书记领跑百个项目”、落实挂钩包联机制、发挥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作用,构建起全链条、全过程、全覆盖责任落实机制,推动大抓基层蔚然成风、落地见效。

打好“特色牌”

增收共富曲嘹亮

眼下,穆云畲族乡虎头村水蜜桃迎来采摘季,走入村内,水蜜桃采收、分拣、装箱、启运的场景随处可见。果农吴成生清晨4点多便在自家桃园内忙活开了。“桃子有价,干活有劲。”吴成生笑着说道,去年光是种植水蜜桃一项,他家就获得近30万元的收入。

作为虎头村第一批种桃人,吴成生已有多年的种桃经验。他说,过去水蜜桃种植缺乏科学技术,桃子产量、品质都不高,家里种了4亩水蜜桃,每年入不敷出。“这几年,政府推动水蜜桃产业发展,我家借上了‘东风’,桃子质量上去了,腰包鼓了,还在城里买了房。”吴成生高兴地说。

产业支撑有力,振兴更有底气。去年,虎头村水蜜桃种植面积1600多亩,年产值2400多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超3万元。

漫步虎头村内,村道两旁很多都是村民新建的三四层小楼,与水蜜桃园相映成趣。如今的虎头村已从20世纪80年代的“穷畲村”蝶变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近年来,该村做足“一朵花”经济,通过举办桃花节、水蜜桃采摘等活动,逐渐迈向“网红村”。

每年桃花盛开期间,虎头村村民吴兴全迎来一年中最忙碌的时节。在村口摆上石臼,将刚蒸煮的糯米放入其中,边向游客展示打糍粑手艺,边售卖糍粑。

“游客多的时候,一天能卖三四千元。”借力村里举办的桃花节,吴兴全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

除糍粑、乌米饭等特色农产品,当地的农家乐、民宿等乡村旅游相关产业也被“链”动。

“每年桃花节期间,慕名而来的游客可以带动周边产品消费1000多万元。”尝到旅游经济甜头后,虎头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吴树灿又组织村民办起“畲家三宝”体验馆,通过邀请游客体验畲家美食制作,开发新伴手礼,做足文旅“联姻”文章。

从平原到高山,从山村到渔家,从畲乡到客邑……依山傍海的福安,乡村类型多样,农业各具特色。如何挖掘各自禀赋,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福安市委、市政府在密集调研中凝练思路、在笃定实干中找准重点,把特色产业作为先手棋。

茶叶是福安的传统产业,也是民生产业,全市现有茶园面积约30万亩、茶叶产量2.81万吨、总产值21.2亿元,涉茶人口约40万,农民人均收入的40%来自茶叶生产。走茶路、做茶事、吃茶饭的福安人,立足茶叶,做强茶业,以拼搏创业的韧劲,锻造了“中国茶叶之乡”“全国十大重点产茶县”“中国红茶之都”“花果香红茶发源地”等多张国字号招牌。

经过近40年的探索发展,福安从冲破“南方不宜种植葡萄”的樊篱,到荣膺“中国特色巨峰葡萄之乡”,葡萄产业的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势,全市19个乡镇、257个行政村、13万多人从事葡萄种植和营销,拥有葡萄面积8万多亩、总产量近10万吨,全产业链产值达25亿元。

一片茶叶、一粒葡萄,每年相关产业的总产值达150亿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六成以上,成就了福安最具特色的农业产业。近年来,福安在做强茶叶和葡萄产业的同时,通过发展水蜜桃、脐橙、绿竹笋、油茶等特色产业,形成主导产业做强做精、特色产业多点开花的局面。

“立足一方山水,我们系统琢磨‘土特产’文章,全力构建以茶叶和葡萄为主、其他经济作物为辅的‘2+N’特色农业产业体系,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格局。”福安市委副书记、市长黄其山表示。

育好“领头雁”

兴农拓路动力足

暑意正浓,甘棠镇湄洋村茶苗长势喜人,乡土人才汤锦堂一大早便来到茶苗园精心管护。“今年茶苗长得好,有望9月底提前出圃。”去年他创办的合作社出圃茶苗5300多万株,产值达1000多万元。

作为湄洋村家喻户晓的党员“双带”先锋,2015年,汤锦堂返乡创办福安市勇泉种植专业合作社,这几年,他通过培育良种茶苗、开拓线上销路,为当地种植户提供茶苗培育、管理、销售一条龙服务,带动邻近村130多位茶苗种植户年均增收2万多元。

种植户潘长庚是受益者之一。每年茶苗选种时,培育哪些品种成了他最头疼的问题。“我们没有做市场调查,往往是其他村民种什么就跟着种什么,这样风险小。新品种虽好,但管护、施肥方法不一样,遇到问题不知道找谁解决。”潘长庚道出了大部分茶苗种植户的担忧。

加入合作社后,他的顾虑打消了。“他们有种植技术、销售渠道,跟着他们种,放心。”目前,潘长庚将自己的5亩茶苗圃流转到合作社,又受雇在合作社内扦插、起苗,除了分红,一年还能多赚6万多元。

从自己干到带着一群人一起干,乡土人才带富能力日益凸显。近年来,福安通过一线摸索,从乡镇中选拔一批种植大户、种养能手,纳入“2+N”特色农业产业人才库,并整合各类资源,为乡土人才定制培训菜单,组建起一支“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的乡土人才队伍,打造乡村振兴“新引擎”。

“乡村振兴,党建引领是根本,人才队伍是关键。”福安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福安注重抓好“一懂两爱”乡村振兴干部队伍建议,深入实施“头雁”“家雁”“鸿雁”工程,通过建立“1+3+N”监督管理制度体系,搭建“互学互比互评”擂台,激励村干部担当作为。同时,依托福安市大学生创业园,培育出300多个优秀创业人才到乡村参与“2+N”特色农业发展;建立以“一书记三大员”为主体的乡村振兴服务队伍,近年来累计选派驻村第一书记124名、乡村振兴指导员59名、金融(特派)助理员94名、科技特派员645人次,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走进上白石镇占西坑自然村内,如今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场景让你很难与多年前土地荒芜、几乎仅有老人留守的“空巢”村联系起来。说到该村的蝶变,离不开第一位返乡创业青年陈清。

2006年,陈清依托老家占西坑自然村丰富的竹林资源,先后投入1600多万元,建成竹酒基地360亩,成立福安市占西坑农民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确定了以竹酒生产为主,养蜂、药材种植等同步发展的路线,并吸纳贫困村民为社员,助其脱贫致富。

“他不仅免费为我提供8箱种蜂,还教授我养蜂技艺。”说起陈清,村民王锦荣满怀感激。他说,在陈清的帮助下,他不仅摆脱了贫困,还实现年收入30多万元,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2017年,陈清又成立全省首家建在田间地头、面向农民的“乡村众创平台”,吸引更多“能人”建设家乡,首批就招揽10位创业青年、13个农业创业项目入驻。目前,该平台聚集了48家创业企业,吸引返乡创业者63人,年产值达7600多万元。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基础;产业有了支撑,致富才有门道。”2021年,陈清“接捧”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牵头完成流转荒地200多亩、园地200多亩、山林500多亩,以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模式发展富硒红米、高优茶叶、林下经济等三个产业,直接带动农户16户创富,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增收41万元。

把选能育人、释放各类人才活力作为发展壮大新型村集体经济的突破口,已经成为福安乡村振兴的共识。近年来,福安坚持把人才优势转化为乡村振兴优势,引导一大批“兴农人”、返乡创业者奔赴山乡,扎进田间地头,成为助推乡村振兴的生力军。

版权所有 ©2021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