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莆田观察 上一版   

北岸经开区山亭镇:

党建促发展 聚力振兴路

□本报记者 陈汉儿

航拍山亭镇镇区,三面环海,环境优美。 许武 摄

蒋山村紫菜采收盛况 王雪玉 摄

章群香展示紫菜育苗情况。 陈琛 摄

山亭镇“最美单元长”颁奖现场 王雪玉 摄

蒋山村海域成片的紫菜养殖区 黄国民 摄

位于山亭镇的妈祖阁景区 丛文俊 摄

近年来,莆田市北岸经开区山亭镇坚持把党建引领作为贯穿社会治理和基层建设的红线,不断破解乡村治理、产业振兴、生态环境等瓶颈问题,以“红色引擎”驱动“绿色发展”,扎实推动城乡融合,绘就乡村振兴多彩画卷。

“建强战斗堡垒,发挥党员作用,推进乡村振兴就有了坚强保障和澎湃动力。”山亭镇党委书记郑向锋表示,下一步将全力推进“党建引领、夯基惠民”工程,严格按照市委“组织重构、资源重整、力量重合”工作要求,统筹各方力量,强化协作配合,坚持创新发展、绿色发展,不断构建新型乡村治理格局,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普通百姓。


产兴业旺

“综合大家的建议以及今年的气候、气温变化,今年紫菜泼苗的时间就定在农历八月初九秋分当日。”前不久,在山亭镇蒋山村下蒋文化中心,经过村“两委”、老人协会、养殖大户的共同商议,村党支部书记林国辉宣布了秋季紫菜下苗时间,在场人员均是干劲满满。

蒋山村东、南、北三面濒临平海湾,拥有天然滩涂面积3000余亩,海岸线长,水清无污,所出产的紫菜细腻、顺滑、味鲜美,深受百姓喜爱,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蒋山村素有“中国紫菜第一村”之称。

“过去,养殖户为抢占市场,不看天气提前下苗、采收,导致蒋山紫菜种苗成活率低,头水紫菜产量不高,供不应求。二水、三水紫菜品牌不硬,销路不宽,市场混乱无序,口碑、效益等深受影响。”林国辉告诉记者,为做大紫菜产业,蒋山村创新“党支部+行业协会”发展模式,将紫菜养殖作为“一村一品”“一村一韵”的致富产业,引导党员发挥引领发展、服务发展的作用,注册紫菜商标,统一紫菜泼苗、采收上市时间,生产规范了,品牌更响了,紫菜品质、市场竞争力大大提升,群众收入逐年提高。

育苗是紫菜养殖的第一个环节,过去蒋山村的养殖户需要从其他沿海乡镇购买紫菜苗,不仅运费高,损耗也高,苗种成活率也比较低。为此,2021年,蒋山村启动建设全市首个现代化、标准化紫菜育苗基地,由基地统一向养殖户供种。

走进紫菜育苗车间,只见育苗池上整齐架着白色育苗杆,杆子上间隔有序地悬着一串串扇贝壳,浸在水中,贝壳上附着的便是苗种,它们通过光合作用,以及吸收海水中的营养物质生长。

产业振兴,关键在人。53岁的章群香是蒋山村紫菜育苗的“老把式”“土专家”,有着20多年养殖经验的她,现在是基地一期的承包者。章群香说,通过不断地探索改进,育苗品质有所提升,产量稳定,1500平方米的育苗规模,便能产出4000亩的紫菜苗。如今,制约紫菜产业发展的难题不断破解,全村年产值达5000多万元,养殖户年均收入15万元。

生产问题解决了,销售渠道也随之打通。广大消费者可以通过网络购买当地的品质紫菜。近年来,该村党支部对紫菜产品推介、销售进行全新探索,通过打造“下蒋紫菜”品牌,统一加工、统一购价、统一标识、统一销售,开辟了农户与消费者之间的“掌上直通车”,紫菜产业走得越来越远。

当前,投资3.3亿元的蒋山村一级渔港工程正在稳步推进,计划年底动工,届时将形成以渔港为龙头、城镇为依托、渔业为基础,集渔货交易、冷链物流、精深加工、特色餐饮、休闲观光为一体的现代渔港经济区。

依海而生,逐浪而兴。在党支部的示范引领下,蒋山村带动全村200余户村民参与紫菜养殖、100余户村民参与海洋捕捞,形成“东养紫菜、北捕海货”特色产业发展格局,铺就一条特色产业致富之路,全村每年紫菜养殖、海洋捕捞产值近1亿元,为村民带来收入约7000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省级“美丽渔村”示范村、莆田市唯一的全国2023年秋季“村晚”示范展示点,蒋山村计划结合9月的紫菜采收季,举办年度紫菜文化节,作为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发展的成果展示,再次掀起一波“滨海乡村游”热潮。

生态宜居

进入山亭镇东乌垞村,驱车行驶在海防执勤道上,映入眼帘的是“大路开阔面朝海,精致小墅美家园”的现代化村景图。道路边,整齐的洋楼别墅排排向前,对侧是四季常青的香樟树,枝繁叶茂。

“我们把原先堆放杂物的地方都收拾干净了,种上绿植,架起凉亭,打造口袋花园,如今评上区级‘美丽庭院’,不仅有荣誉感,更收获了满满的幸福感。”东乌垞村九头自然村村民庄德华说。他的院子里,树木葱茏,高大的绿植将小片蔬菜园圈在中心,海风拂过,引得松涛阵阵,十分惬意。

东乌垞村位于山亭镇东南部,下辖2个自然村,总人口5007人,现有党员103名。近年来,该村以党建引领强村富民之路,摇身一变成为省级乡村振兴试点村、省级乡村治理示范村、福建省高级版“绿盈乡村”。

“打造美丽庭院是扮靓美丽乡村的最小着力点。”东乌垞村党支部书记黄国富告诉记者,引导村民在自家地界打造“口袋花园”,既能彻底改变旧时村民在门前堆放杂物占地的陋习,又能扮靓房前屋后,生态美观,提升人居环境品质,达到以庭院“小美”聚合乡村“大美”的目的。截至目前,该村已投入94万元进行植树护绿造景,整修口袋公园、口袋花园30多个,成功创建“美丽庭院”30户。

支部联建聚合力。近年来,东乌垞村携手西乌垞、新乌垞两个相邻村,成立乌垞中心村党委,蹚出一条“党建引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抱团发展”的新路子:三个村整合上万亩的海域滩涂面积,规范建设、统一租赁千余亩养殖池,美化岸线景观;共同组建治安巡逻队,常态化联防联巡守护美丽家园,托起广大村民稳稳的幸福。

7月19日清晨,避着日头,退休教师、老党员黄红坤来到位于东乌垞村黄厝178号的黄氏民居,他将院前屋后巡视了一圈,确保卫生情况良好、建筑无损坏。黄氏民居已有近200年历史,是清末沿海民居的活化石,也是黄红坤的责任区。去年起,莆田市实施“党建引领、夯基惠民”工程,黄红坤成为该村第6网格第一单元的党员联系户,负责单元内的大小事,最稀松平常的,就是环境卫生问题。

美丽乡村,生态先行。东乌垞村还结合“五美乡村”党建示范点创建,开展党员设岗定责活动,以党员“三亮”工程推动村民房前屋后卫生责任“三包”落地,借助北岸经开区全区域环卫一体市场化运营,实现全村生活垃圾日产日清。不仅如此,该村还不定期组织党员开展“乡村振兴我先行”“义务植树添新绿”“卫生整治奉献日”等活动,为美丽乡村注入红色力量。

“通过党员带动,越来越多村民成为绿色生活方式的践行者、生态环境的建设者,村里各项事业发展得又好又快。”黄国富感慨道。

治理有效

“社区治安一向好,没什么矛盾纠纷,我工作开展也轻松,更多是关注卫生情况、市容市貌。”53岁的杨国展在新文路经营一家装潢五金店,去年起,他兼任新文路南边沿街的街道长,早中晚沿街步巡,已经成为他的生活常态。

“山亭镇利山社区是集镇区所在,区主干道新文路贯穿,周边商铺众多。通常情况下,每个工商户由法人担任单元长,为避免管理泛化,我们在主干道沿街又设置了5个街道长。”山亭镇党委组织委员陈伟腾说,莆田市“党建引领、夯基惠民”工程铺开后,利山社区被细化为8个网格158个单元,通过引导网格内的自办、自治,实现“身边事不出网格,小事不出社区”。

“事情当天反映当天解决,好得很!”6月28日下午,利山社区上庄住户老林向单元长郑燕萍点赞了社区“微闭环”下的居民“急办事”解决速度。当时,因连日大雨,老林邻居家的一棵大树被拦腰折断,横在了两家之间,交通受阻。由于缺乏专业工具,一时枝干横陈无人管理,老林便向郑燕萍寻求帮助,郑燕萍当即寻来两位热心村民到场处置,经过切割、清运,当天,过道得以恢复。

去年起,山亭镇将15个村(社区)划分为97个网格1541个单元,设置了“镇—村(社区)—网格—单元”四级管理模式,明确网格党小组长97人,党员联系户367名,统筹发挥党员干部、社会力量、居民群众主体作用,推动党建工作向基层社会治理神经末梢延伸,为城乡社区治理提供坚强保证。

和郑燕萍一样的单元长,如今在山亭镇有1240人。他们来自单元内的退休党员干部、热心群众等,负责基础数据采集、矛盾纠纷排查、社情民意收集、政策法规宣传、便民服务等。日常,单元长按照七步闭环事件处置工作流程,通过惠民宝APP采集事件,听民意、聚民智、解民忧,推动“事事有人管,件件有回音”落地有声。截至目前,单元长、网格员共采集信息8098件,已办结8027件,办结率为99.12%。

强党建,惠民生。“基层治理须发挥党组织牵头引领作用,整合资源,协同治理,将党建工作的优势、活力转化为基层治理的效能、动力。”陈伟腾告诉记者,该镇通过网格党组织“全域化”设置,推选村(社区)“两委”成员、党员骨干、党员业主或区、镇下派干部任网格(小区)党组织负责人,并兼任网格长,选优配强队伍,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扩能增效,逐步构建起党建领航、多元共治、运行高效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基层社会治理工作千头万绪,如何激发治理活力、调动群众积极性?山亭镇以“一格一厅”为阵地,建立评理议事机制,依托“村民提事—网格汇事—协商议事—联动办事—群众评事”五步议事法,使老百姓真正成为基层治理的参与者,充分撬动党建引领下的自治共治力量。截至目前,全镇共协商解决涉及农村居民切身利益的事项120余件,让“群众的事情由群众商量着办”成为常态。

版权所有 ©2021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