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厦门观察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当艺术“闯入”城中村……

□本报记者 邓婕 廖丽萍

红顶艺术社区里的形象展示墙 (资料图片)

首届殿前艺术嘉年华现场 (资料图片)

第二季“腾飞殿前·诗画家园”的“花花补丁”计划吸引了不少小朋友参与。 (资料图片)

夏日的阳光映照着湖里区殿前街道殿前社区,由旧厂房改造而成的红顶艺术社区,正在举办第四届儿童艺术节。早些时候,这里还举行“腾飞殿前·诗画家园”华侨故事茶话会,邀请民俗学者、非遗传承人、老华侨一起探讨在地华侨文化的精髓和价值。

殿前社区是厦门岛内一处典型的城中村。近年来,越来越多艺术家钟情于这里独特的风情和气质,他们利用建筑空间的更新,碰撞出老与少、新与旧、传统与新潮之间的火花,形成多元共融的城市社区文化。

这些“闯入者”如何把艺术的种子植入社区空间?又给生活于此的居民带来了什么?

把艺术种子种在城中村

殿前六路525号,几栋普普通通的白楼房就是红顶艺术社区所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经济特区建设的火热浪潮下,这里顺应改革开放发展潮流建起了旗山工业园区。如今,艺术空间成为这个旧厂房的新标签,也成为唤醒城中村活力的新力量。

高大上的艺术和烟火气的城中村,如何能够和谐共生?这是最初困扰红顶艺术社区创始人陈丹妮的问题。

陈丹妮是土生土长的殿前“80后”,从小爱看展览、逛博物馆。在她眼里,家乡是有艺术底蕴的,“殿前的旧建筑、传统文化保留得很好,像祖庙、闽南建筑本身就是一个开放式博物馆,再加上‘厦漂’与老村民、返乡华侨在这里共同生活,多元杂糅构成了这里独特的文化生态”。

2020年,怀着对故乡的思念,她离开工作生活10多年的北京,与3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回到厦门,在殿前创立了红顶艺术社区。

彼时,厦门市政府发布了漆画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并选定湖里区殿前街道打造现代艺术核心区。随后,湖里区委区政府在科创艺术小镇二期项目规划范围内,确立了以殿前社区为核心区,打造以艺术文化特色产业为主的文创产业园区规划。

经过一年多的筹备、改造,2021年5月22日,红顶艺术社区一期正式对外开放。

虽然看好殿前鲜活的文化土壤,但是对于艺术社区能否被认可、艺术种子能否在这里生根发芽,陈丹妮心中依然没底。

开馆当天,由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邱志杰担任策展人,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副教授、艺术家汤南南的个展“四海志”重磅登场,展览通过艺术的显性表达,共同探讨海洋精神于当下的时代意义。

“一开始我们还担心这场定位为学术型的专业性展览难以获得观众的喜爱,但展览的效果告诉我们,多虑了。”陈丹妮说。

展出时,她看到有人在一幅作品前久久驻足,不经意地发出“这不就是现在的我吗?随波逐流,找不到方向”的感慨;她也听到艺术爱好者的夸赞,“没想到能看到这么高水平的展览”……

“这场展览让我相信,艺术并非高高在上的存在,它的本质是与人发生交流,直抵人心,引发共鸣。”陈丹妮说。

为期三个月的展览吸引8000多人次观看,收获不少好评,陈丹妮坚定了打造红顶艺术社区的信心。

从那以后,越来越多的艺术家被这个独特而专业的艺术空间所打动,把这里作为与观众连接的窗口:侯莹×谭平舞蹈与绘画跨界双人展、当代漆艺知名艺术家群展《从大漆出发》、“油然而生 画悦印象”徐模油画作品展、青年艺术家群展《假期愉快》……创立以来,红顶艺术社区已与200多位艺术家合作,共推出展览20场,完成201场活动。

让艺术在这里被看见

事实上,另一个让陈丹妮坚持回来的原因,是出于对福建艺术传承发扬的使命感。

经过多年发展,福建当代艺术家已成为国内不可或缺的一支艺术主力军。对此,陈丹妮感到自豪又有些遗憾:一批闽籍艺术家选择扎根外地,而福建缺少让艺术被看见的载体和契机。

红顶艺术社区是陈丹妮打造的“福建艺术被看见”的载体,而海洋文化则是红顶的艺术核心。

海洋文化是福建也是厦门的重要特质和传统底色。经过一番思考,红顶艺术社区决定以海洋文化作为首要研究方向,展开国际艺术展览及学术课题研究。

2022年10月,“海洋学”开展。这是陈丹妮带领团队经过半年多筹备,联合一众艺术家推出的年度项目。同年11月,在“海洋学”展期内,红顶艺术社区开展了衍生活动——海洋说专题论坛,邀请各行各业的嘉宾,与观众畅谈闽南文化研究、泉州海外交通史等海洋文化。

随着展览和艺术活动的增加,不少艺术家来到厦门,将艺术创作梦想扎根于这块理想之地。漳州籍艺术家时间,就是其中的一位。

时间从事城市艺术公共空间运用5年,此前一直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2022年,时间从外地回到厦门,居住在殿前。这里地处厦门交通门户,但自成一格、安逸闲适,很适合潜心设计创作。

在一次红顶艺术社区与殿前街道共同举办的活动中,时间认识了陈丹妮,并应邀入驻红顶艺术社区。他的“来去丸工作室”位于三楼。在这里,时间尽情释放他的艺术灵感。“厦门是一座年轻、时尚、文艺的城市,有良好的艺术氛围,咖啡馆、时尚街区等都与涂鸦艺术十分契合。”时间说。

2021年,时间策划的以“成人幼稚园”为主题的涂鸦展览走进厦门商圈,向公众诠释涂鸦艺术。随着艺术风格越来越成熟,全国不少城市向时间抛出橄榄枝,邀请他为城市艺术空间做一番改造。

“希望将红顶艺术社区打造成厦门未来的文化新地标,提供最先锋的艺术、理想的生活休闲方式。”陈丹妮说。

红顶艺术社区积极邀请艺术家前来驻地创作,目前已有知名艺术家工作室40余间,已进驻全国漆画金奖艺术家陈金华、汤志义、陈立德、吴嘉诠、苏国伟、张玉惠,油画名家张立平、顾黎明,中国画名家范扬、林容生、何加林、张见、林涛,名家群集形势已初具规模。此外,红顶艺术社区二期建筑也于去年底改建完成,将持续吸引更多的艺术名家向厦门会聚。

红顶艺术社区现已挂牌国际艺术机构3个、省级艺术机构18个,以及厦门大学艺术学院、艺象万千文化交流基地等,园区逐渐呈现出艺术产业的初步生态。

“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下,一群年轻人敢闯敢拼,坚持不懈,以艺术为媒介,一点点渗透进当地人的生活,构筑了良性的文化生态系统。”油画家张立平一直关注着红顶艺术社区的成长。

探索艺术融入生活

红顶与殿前的相遇并非偶然。在决定回到家乡后,陈丹妮便把艺术空间与脚下这片土地紧密相连。

“艺术空间的使命是服务于社区、服务于人。”陈丹妮说,从一开始,红顶艺术社区就非常注重在地性,让艺术渗透到城市的街巷,触发人与城市、人与人之间新的关系与交流。

在陈丹妮和团队看来,城中村如同城中之城,是城市形态的多元呈现。所以,社区项目是红顶非常重要的部分。

2022年,“腾飞殿前·诗画家园”福建省首个城中村主题地域特展举行,展出由40位艺术家及20位殿前村民共同完成的65件艺术作品,这是让艺术深入生活的一次有益探索。

在艺术家们眼中,殿前村的红色文化、闽南建筑、庙宇文化、百年教育和华侨血脉是不可多得的创作灵感,他们以此开展写生创作,关注和表现当今城市化快速发展时代背景下的社会巨大变迁,展现城市化议题中对人文现状的深入观察与思考。

中国首位获得柏林国际电影节新生代大奖的女性导演黄骥,受邀带领10位村民用“电影思维”视频载体来记录、表达对家园的观察、热爱,并于拍摄结束后举行放映礼,邀请市民朋友一起观赏。

居民陈元秋惊叹不已:“我在这里生活许多年,身边的变化虽然看在眼里,但从艺术的视角去审视还是第一次。以前从未发现身边有这么多有趣的场景,看到街坊邻居能够拍电影,自己以后也得学习学习,试试记录身边的生活。”

持续一个月的城中村主题地域特展激发了村民的艺术兴趣,仅仅半个月后,“腾飞殿前·诗画家园”第二季活动之“花花补丁”又马不停蹄地拉开序幕。

罗盛天是“花花补丁”计划的发起人,他把这项计划从广州带到厦门,与村民一起用毛毡小花,修补城中村里老建筑物的破损缺口。

“通过公共艺术唤起村民的自豪感,深化在地艺术活动,推动社会大美育,能够更好地提升城市文化的内涵与外延。”殿前街道党工委书记唐达达说。

艺术“闯入”城中村,就像向平静的湖面投入石子,泛起涟漪。殿前街道已经连续举办多届“腾飞殿前·诗画家园”艺术嘉年华,激发了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内生动力。

如今,不光是各类艺术展览,融入布袋戏等传统艺术的创意市集也成为这里的常客,备受年轻人喜爱。殿前街道还选取辖内公共闲置空间开展老街区艺术改造,开展当代艺术创作、涂鸦艺术创作、艺术装置布置等,把城中村打造成无边界的美术馆。

艺术改变生活,关键是改变生活在这里的人,为他们打开认知世界的窗口。2021年1月,红顶艺术社区开启对儿童美育的研究与实践,目前,已举办四届艺术节。“艺术节的发起,旨在连接艺术家、教育者、社区工作者、家庭以及孩子,搭建共同推进美育探讨、发展的平台。”陈丹妮说。

把艺术的种子种在城中村,以艺术的方式融入社区、城市的发展,红顶艺术社区还将做更多的探索。

版权所有 ©2021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