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专题 上一版 下一版  

此心光明照清漳 知行合一谱新篇

□赵锦飞 杜正蓝 萧镇平

在平和县城的阳明公园中,王阳明雕像两侧分别镌刻《添设清平县治疏》和《再议平和县治疏》。杜正蓝 摄

航拍阳明公园。卢达鹏 摄

平和二中文庙内开设阳明传习堂。(资料)

学子们在阳明传习堂内温书练字。(资料)

平和二中校园内,有座500年前修建的文庙,每日清晨书声琅琅。张志煌 摄

明正德年间王阳明奏设的平和县治所在地,图为今平和县九峰镇。(资料)

王阳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明代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生于浙江余姚,卒于江西南安,葬于浙江绍兴。王阳明一生文治武功显赫,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封新建侯,谥号文成,从祀孔庙。

“知行合一”思想是王阳明哲学的核心精髓,也是其思想体系的基本原则,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纵观王阳明的一生,前半生寻找人生的理论支撑,后半生将这种理论支撑运用到实践中。从程朱理学到阳明心学,王阳明从性体走向心体,有效化解了道心与人心的内在紧张。“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将心体理解为普遍之理与个体之心的统一,为内圣何以可能做了理论说明,建立了系统的心性一体的一元论体系,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

王阳明少年立志,认为“读书做圣贤”才是第一等事。贵州龙场悟道后,其自认为应加强“事上磨炼”,巡抚南赣、平乱宸濠、征伐思田是王阳明一生的三大事功,其中漳南战役就是其巡抚南赣事功的第一站,并萌发了“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的理念。

500多年前,王阳明曾“两次半”踏入闽地,无论是谪黔途中的武夷遁迹,还是巡抚南赣的漳南立功,或是平定宁王的赴闽闻变,福建都与其结下不解之缘。福建因此成为王阳明经略、平乱、过化之地,惠风润泽,绵延500年。如今,阳明心学更是在福建得到广泛传承、弘扬和发展,深刻影响了一大批福建士子文人。可以说,王阳明的功、德、言深刻影响福建地域文化,阳明学与闽学、闽南文化相融合、互促进,持续滋养着八闽儿女。

前世

无补涓埃愧圣朝,漫将投笔拟班超

——漳南战役:心学与事功的交融

立秋时节,漳州平和县城的阳明公园中庭,一群孩童正在一座雄伟的“王阳明雕像”下欢快嬉戏。

这座王阳明立姿雕像高8.8米,为下宽上窄呈稳固的站立姿态,王阳明右手握“心学”卷书,象征“知”,微抬的左手象征隐喻其“行”,雕像两侧分别镌刻《添设清平县治疏》《再议平和县治疏》,展示王阳明“知行合一平漳南,明德亲民添和邑”的心路历程。雕像背靠连绵青山,凝目远眺日益繁荣的和邑大地,那里曾是他践行“知行合一”首个检验场。

如果没有一场民变,44岁的王阳明或许还在继续四处讲学。明正德年间,赣闽湘粤四省交界的山区,先后掀起多股规模较大、影响甚远的山民暴乱,使得“三省骚然”,为患一方,且危及朝廷政权。为此,时任兵部尚书王琼慧眼识才,举荐贤能。于是,明正德十一年(1516)九月,王阳明被任命为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南(安)、赣(州)、汀(州)、漳(州)等处地方,征讨平乱,安定一方。由此,王阳明踏上漳州的大地,开启其文人用兵的军旅生涯。

“无补涓埃愧圣朝,漫将投笔拟班超。”正德十一年(1516),王阳明即将赴任途中,写下了这首《龙江留别诗卷》,诗中“戎马驱驰”“风尘兵甲”等语,表露他自比汉代投笔从戎的班超,怀揣献身从戎、济世救民的意愿。

“事实上,这是王阳明第二次来到福建。”王阳明研究学者、平和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张山梁说,王阳明一生先后“两次半”踏入闽地,第一次是明正德二年(1507年),赴谪贵州龙场途中,迂道遁迹武夷;此次来漳南平定山民暴乱是第二次入闽,其间有数月之久;还有一次是明正德十四年(1519),奉敕赴闽勘处福州叛军,行至丰城途中,听闻宁王朱宸濠反叛而返吉安,不辞灭宗之祸,起勤兵、平濠乱,故称“半次”。

对于新的任命,王明阳心境颇为复杂。就“第一等事”(成圣)的追求而言,事功无疑是题中应有之义,然而多病之躯,前线战事复杂,压力显而易见。或许他自己也没想到,此次之行,使其在事(经世事功)与思(哲学沉思)的交融过程中开始新的求道与行道过程,对“第一等事”的思考进一步趋于成熟和系统化。

巡抚南赣期间,明正德十二年(1517)一月底至四月初,约两个多月时间,王阳明亲率2000名精兵入闽,进军汀州、驻节上杭,平息漳寇,打响他建立功业的第一仗——漳南战役,肃清了盘踞闽粤边界数十年以福建詹师富、广东温火烧为首的山民暴乱,取得了巡抚南赣的首战胜利。

在率兵入闽征讨的途中,面对沿途动荡的社情,百姓的疾苦,王阳明感慨万千,写就了:“将略平生非所长,也提戎马入汀漳。数峰斜日旌旗远,一道春风鼓角扬。莫倚贰师能出塞,极知充国善平羌。疮痍到处曾无补,翻忆钟山旧草堂”(《丁丑二月征漳寇进兵长汀道中有感》)。诗中表达了其内心的矛盾与纠结,渴望止兵息戈、救济苍生的仁民爱物之情。

“‘漳南战役’一仗,是王阳明检验了其军事理论在实战中的运用效果。平和县因此成为王阳明立功的第一站,也可以说,在当时其巡抚的‘八府一州’中,漳州府是王阳明立功的第一站。” 张山梁说,“漳南战役”让王阳明在建立功业上有了更多的理论自信、军事自信、指挥自信,成为其从“五溺”(指王阳明依序沉迷于五个领域,即:任侠、骑射、辞章、神仙与佛氏)走向“真三不朽”(集立德、立功、立言于一身)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之后,王阳明又平定宁王之乱,扶社稷于将倾;出征广西,平息思、田之乱,征断藤峡、八寨之贼,解苍生于倒悬。可以说,巡抚南赣、平乱宸濠、征伐思田三大事,让王阳明一名饱学之士展示了卓越的军事才华。于是《明史》如此这般评价:“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

莫倚谋攻为上策,还须内治是先声

——添设县治:心灯点亮平和

平和县九峰镇,地处闽、粤两省的漳州、潮州、梅州三市交界处,历来是兵家争夺的“咽喉”之地。

500多年前,王阳明奏请添设平和县时,治所就设于此,历时430年,直到1949年才迁到50公里外的小溪镇。几经沧桑,九峰的旧县衙早已不复存在,冥冥之中似乎因应了奏设疏文中的“添设县治,以控制巢贼;建立学校,以移风易俗”的愿望。而尚存的文庙大成殿、城隍庙等史迹仿佛向世人证明,九峰曾是平和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被迫无奈的山民占据了闽粤交界的众多村庄、山头,并以此为据点建立了45座‘山寨’,成为动荡乱象之区。”张山梁说,这些“山寨”,无论是到当时的饶平县城(今饶平县三饶镇)、南靖县城(今南靖县靖城镇)、程乡县城(今梅州市梅县区),都得有三四天的路程,成了官府“三不管”地带。

“南靖县治僻在一隅,相离卢溪、平和、长乐等处地里遥远,政教不及,小民罔知法度……乞于河头、中营处添设县治,引带汀、潮,侯襟清、宁。”遥想当年,平息定乱之后,王阳明踌躇满志,抽丝剥茧地分析了当地民众落草为寇、社会动荡不安的根本原因,于正德十二年(1517)五月二十八日,拟制《添设清平县治疏》,提出“分析里图”,割析南靖县清宁、新安等地而添设“平和”一县,以加强社会控制,根除“乱乱相承”之弊,让民众得以安居乐业。建县240年之后的一位王阳明同乡人胡邦翰就任平和知县,感慨而言:“漳开自唐,而风教盛于朱子。和之建始,于正德丁丑,王姚江以平榛莽而奏置之,存神过化之道,开疆开地之功。”

正德十三年(1518)十月十五日,在再度上疏《再议平和县治疏》中,王阳明提及“照得县名须因土俗,本职奉委亲历诸巢,询知南靖县河头等乡,俱属平河社,以此议名平和县。”“平和”县名由此而来。500年来,平和人始终弘扬“和”的传统文化精髓,心平气和与人相处,和睦相助与邻为善,做到“行旅世界,心归平和”。

漳南战役胜利后,王阳明马不停蹄,挥师回赣,在平定横水、桶冈贼寇之后,同样上疏奏设“崇义”县。随后又一鼓作气,来到赣粤边境九连山深处平定三浰之贼,依样奏请添设“和平县”。可谓是:守仁崇义,人心平和;阳明智慧,世间和平。

著名阳明学专家、浙江省儒学会名誉会长吴光认为,王阳明在平定福建、江西、广东、湖广四省交界地区的匪乱之后,为安定民生、保障长治久安而陆续奏请朝廷设立了福建平和、江西崇义、广东和平三个新县,成就了其“真三不朽”的重要事功。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王阳明意识到“心”上功夫的重要,铲除鼠窃毛贼、平定山民暴乱并不是终极目的,真正难办的是扫除山民心中的邪念欲望。于是王阳明以“心战为主,心战为上”的方略,用心学去破山民的“心中贼”,“民风不善,由于教化未明”,采取觉民传道的办法,教化民众,强化地方治理,倡导心学,振兴文教,确保一方长治久安,从而赢得民众的拥戴。

心学心灯点亮平和,开启了平和一个崭新时代,是“自强不息生和气,厚德载物扬和风”的新时代。

龙岗山上一轮月,仰见良知千古光

——阳明后学:薪火传承澄远波

漳南战役首功、置县平和。在这里,王阳明种下一颗“心学”的种子。明正德以后,一大批王守仁亲炙的阳明弟子及其后学入闽任职,随地讲学,传经布道,深度影响福建学风,更是影响了一代代福建人。

“仅嘉靖年间就有近30位王门学者仕宦福建,万历、崇祯年间则是更多。”闽南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福建省闽南文化研究会会长林晓峰说,如巡按聂豹、参政黄宗明、按察使邹善、提学耿定力,还有知府施邦曜、郡府推官黄弘纲、知县何春、县邑教谕刘邦采,乃至谪戍镇海卫陈九川、李材……他们利用在闽的政治影响力,不忘阐发王学根本,讲授不止,一时蔚然成风,从学者声势浩大,风靡八闽大地。

如崇祯年间执宰漳州的施邦曜则身体践行阳明心学,力施仁政,遇旱为祷,遇饥煮粥,恤孤怜穷,扶善锄强,治漳之功有如阳明平漳之绩,被郡民誉为“后一文成”等。

此外,一批阳明学书籍在闽刊刻或由闽人辑刊,推动了阳明学在福建传播发展、发扬光大,甚至传播、影响到海外。在闽重刻《传习录》、在漳首刻《阳明先生集要》,以及闽人辑刊《居夷集》《阳明先生道学钞》……使得阳明学在福建的影响力逐渐扩大,形成强大的学术思潮,深度影响福建地域文化的发展。

闽南是朱子过化之地,也是阳明学的重要传播地。王阳明及其阳明之学,影响着一大批闽南士子文人,并对闽南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重大作用。

“王阳明及其阳明之学,是继南宋朱熹及其朱子学之后,对闽南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大作用的核心元素之一。” 中国明史学会会长、厦门大学教授陈支平说。

当下

焕发新时代光华

花山溪畔,柚香四溢,华灯初上的阳明公园,柚乡百姓徜徉其间,无不享受阳明先生奏立县治时所期盼的“久安长治”的愿景,再一次景仰“此心光明”的“县父”王阳明。

漳州作为阳明心学思想的传播地和实践地,阳明学已内化成闽南文化的一个重要思想源泉和组成部分。薪火相传,不断推陈出新,漳州市以学术研究为基础,开展弘扬阳明文化系列活动,延续五百多年的阳明文化,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为新时代提供新滋养。

递薪传火 教泽绵长

“将多年来追寻阳明先生的心迹、足迹与学思心得结集付梓,为的是激发更多人一同挖掘弘扬传承阳明文化,在心灯照耀的路上有更多的同行者。”已逾知天命之年的张山梁仍然乐此不疲地考古访学、著述阐义。他认为,探微索求阳明先生不朽的思想义理,即践行了知良知、行良知。

2016年,漳州市平和县成立王阳明研究会;2019年6月,在漳州成立中国朱子学会阳明学专业委员会;2022年10月,成立福建省闽南文化研究会阳明学专业委员会……开启了系统研究阳明文化新篇章。

梳理阳明先生典籍,阐发精髓,让经典走入寻常百姓家,让后人了解典籍、亲近典籍,领略典籍之美。

《阳明先生集要》崇祯施氏刻本是众多阳明著作善本中最为重要的版本之一,历经沧桑,现存世仅有2部,几近孤本。2018年,平和县出资45万元,影印这部古籍500册,让这部巨著再现漳郡和邑大地。

此后,平和县挖掘整理,陆续编著出版了《王阳明与平和》《心灯点亮平和》《一路心灯》《王阳明读本——“三字经”解读本》《闽中王学研究》等多部阳明文化论著,深度剖析和解读了阳明文化,熔古铸今,激活经典。还参与编辑《王阳明大辞典》(福建卷);点校整理的《阳明先生道学钞》以《福建阳明学文献丛刊》出版,成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BZX070的阶段性成果。

从“远离县治,政教不及,民众罔知法度”的穷乡僻壤,到“百年之盗可散,数邑之民可安”的美好家园,平和民众无不受之阳明心学的滋养。

为探索阳明先生与当地经济、政治、文化相织的历史脉络,2015—2019年间,平和县先后组织编纂5期、5000册的《阳明与平和》期刊。有别于精深的文史理论,该期刊收录了包含王阳明立志思想对闽西南华侨、王阳明社会治理思想对乡风文明建设的影响等风趣不同的作品,在老少妇孺间广为传播。

“王阳明是闽南人思想解放的先驱,其功、其德、其言深刻影响福建地域文化。”福建省闽南文化研究会会长林晓峰侧重钻研阳明心学与当代文化的交集、并集。他介绍说,自2018年起,海峡两岸及海内外专家学者纷纷到漳参加阳明学术研讨活动。从最初在平和开展的阳明心学峰会,逐渐演化成主题为“阳明学与闽南文化”“阳明学在福建”,为的是进一步探究阳明心学与闽南、与福建人文思想相呼应的元素,同时延伸阳明心学传承的深度和广度。

守正创新 续写新章

“王守仁,余姚人,号阳明,谥文成。渊源长,琅琊王,书香传,好家声……”位于九峰镇的平和二中校园内,有座500年前修建的文庙,每日清晨传来书声琅琅,吟诵阳明先生名篇隽语,在校园内回响不绝。

该文庙建成于明正德十三年(1518),具有典型明代梁架风格的文庙,坐北朝南,进深三间,殿上置至圣先师孔夫子神像,正中悬挂“万世师表”大匾。环顾这座设县之时就落成的文化殿堂,仿若穿越时空与历史对话。

“传承阳明先生‘兴社学、建书院、教化启迪民众’的做法,学校成立阳明传习堂及阳明文学社,由教师们编印阳明文化的校本教材和期刊,组织学生参加校园阳明文化节、经典诵读及书法行礼学习。”平和第二中学校长杨贺铭介绍,在阳明心学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感怀阳明先生的孜孜教诲,励志知行。

如今,漳州多地依托家风家训馆、乡镇图书馆等宣传阵地,创办22个“阳明传习堂”,举办传统文化讲座200多场,圈粉无数,受众超过3万人次。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于2020年成立王阳明(文化)研究中心,开启了校、地共研阳明文化模式。“积极践行‘知行合一’,既将阳明心学融入公共必修课,又可面向社会宣讲阳明文化,开展传习活动。”中心负责人邱添乾说出成立研究中心的初衷。

“弘扬阳明文化,就是要让阳明文化走进群众,入心入脑,成为治疗现代社会‘心病’的一剂良药。”张山梁说,2016年以来,平和县先后建设阳明公园、王阳明廉政文化教育中心、阳明文化遗存构件保护区等诸多传承阳明文化载体,成为学阳明、讲阳明的重要基地。2022年,又在阳明公园内建设提升平和县王阳明文化展示中心,以王阳明生平事迹为脉络,图文并茂地展示了王阳明生平历程以及他在福建,尤其是在平和的事迹,以此缅怀肇建之功,纪念圣人之德,并成为多所高校人文教育的研习基地。

重走王阳明及其后学的行迹,那恢宏古朴的九峰城隍庙,修葺一新的平和王文成公祠,褪尽铅华的镇海卫城门,古道万松关的天保维垣……还有以“王阳明”命名的“阳明镇”“阳明路”“文成中学”,无不向人们诉说着旷世大儒的时代印记。

今年是王阳明诞辰551周年,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的重要讲话精神,在省委宣传部指导下,漳州市推出一系列有力举措,传承弘扬阳明心学优秀文化成果,创办《福建阳明学研究丛刊》,形成系列丛书,拍摄《王阳明与平和》微电影,举办主题为“知行合一”的阳明学学术交流活动,让阳明文化之光薪火相传、惠泽四方。

版权所有 ©2021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