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潮声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金沙书院:昔日海洋学堂 见证海洋文明

本报记者 游笑春 林泽贵 文/图

新建金沙书院效果图(资料图片)

建设中的金沙书院

古今形胜之图

厦门海沧湾畔,金沙书院,一座人文新地标正火热建设中。

金沙书院诞生于大航海时代,缘起于欧洲商人与闽南的风云际会,其前身是月港开埠之前来海沧贸易的葡萄牙人建立的“商务中心”——金沙公馆。1548年,葡萄牙商人离开后,公馆被改建为金沙书院。

培育本地儒士,改变当地走私逐利的民风,金沙书院成为当时士子读书的中心之一。这里不仅走出了一批倡导对外开放、拥抱海洋文明的先驱,还重新刊刻了举世闻名的《古今形胜之图》。

虽存世时间待考,但金沙书院的印记,折射出当时反对闭关锁国、倡导对外开放的思潮,也留下了闽南人经略海洋的身影,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

穿越时空,金沙书院即将在海沧焕发新生,发出海洋文明的历史回响。

从“商务中心”到“海洋学堂”

海沧,因“沧江归海,海润沧江”而得名,处于厦漳泉闽南金三角之突出部,是东亚航海时代的重要起点、明中后期海上丝绸之路的桥头堡,也是闽南文化的基因库。

16世纪下半叶,明朝在福建漳州海澄月港宣布部分开放海禁,处在对岸的海沧也因此成为重要的贸易集散地,一跃成为这一时期重要的航海节点。

鲜为人知的是,在月港开放海禁之前,海沧与欧洲人通商的故事就已经持续了数十年。

位于海沧村南部的后井村,俗称四社周,旧名金沙、沙坂。这里是金沙书院的诞生地。

据考证,16世纪上半叶,葡萄牙武装海商和航海探险家在漳州持续进行隐藏式贸易。葡萄牙人从广东沿海迁至福建沿海,先集中在九龙江口外的浯屿岛,后入驻海沧沙坂(今海沧区后井村)的金沙公馆直接和当地人贸易。这就是金沙公馆诞生之初的功能:葡萄牙人的商务中心。

当时,明朝海禁未开,中国私商、倭人和葡萄牙人在闽浙沿海大肆从事走私活动,甚至无法无天到开始大肆劫掠,导致明朝在东南沿海的统治面临失控危险。就在此时,明朝廷派遣右副都御史朱纨巡抚闽浙,以图恢复秩序。

在朱纨与副使柯乔的军事行动下,葡萄牙人在浙江、福建的据点被拔除。面对空出来的公馆,柯乔和时任漳州府龙溪知县林松想到了处置方案——“岛夷既去,乃即公馆改为书院。堂庭厢庖,咸拓其旧,梁栋榱桷,易以新材,又增号舍三十楹。由是诸生讲诵有所。五澳之民,远近闻风,咸兴于学。”

闽南理学名儒、泉州同安人(今属厦门市)林希元,被聘任为金沙书院首任山长。

林希元在《金沙书院记》中清晰地记载了金沙书院的由来:“苏文岛夷,久商吾地,边民争与为市,官府谓‘夷非通贡,久居于是非礼’……侯与宪臣双华柯公谋曰:‘杀夷则伤仁,纵夷则伤义。治夷,其在仁义之间乎。’乃偕至海沧,度机不杀不纵,仁义适中,夷乃解去……岛夷既去,乃即公馆改为书院。”

用文章教化百姓,让五澳、龙溪之民“强梗去而揖让兴”,成为金沙书院的使命。

在历史的漫漫长河中,古代金沙书院早已被岁月湮没,其建筑旧址上早已建起了民房。但在众多地方史志和古籍中,都留下了关于金沙书院的记载,为今人展现了这座“海洋学堂”的传奇经历。

金沙书院的诞生,不仅证明海沧在月港开埠之前就有活跃的外国商人开展贸易,也体现了当时地方官员在海外贸易方面的理念之争。在金沙书院的教学管理活动之中,这些理念不断交流碰撞,成为闽南人经略海洋的启蒙。

这里走出了经略海洋的先驱

在明朝海禁未开时,就出现大批国外走私贸易者,且与边民私通贸易,该如何应对?金沙书院山长林希元在著述中写道:“佛郎机之来,皆以其地胡椒,苏木,象牙,苏油,沉、东檀、乳诸香,与边民交易,其价尤平,其日用饮食之资于吾民者,如米面、猪、鸡之数,其价皆倍于常,故边民乐与为市。”这在当时“夷夏之辨”主导的文化界极为难得。

曾在林希元门下的诏安人吴朴,嘉靖十六年(1537年)为海商刊刻航海指南《渡海方程》,主张在海外“置都护府以制之”,“请于灵山、成山二处,各开市舶司以通有无”。即朝廷不仅应该开放海禁,还要把国家权力延伸到海外,保护海商的利益。

成书于明万历年间的《虔台倭纂》一针见血地指出:“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寇。”

在海沧这个临海而居、以海为生之地,海洋贸易深入民心,经略海洋思潮涌动,金沙书院的教育,也受到这种开放海洋意识的熏陶。

周一阳的孙子周起元就是典型代表。周一阳为金沙书院首批学子,后曾任金沙书院教职,周起元随之受教启蒙。周起元官至太仆少卿,被列入东林“后七君子”,曾为《东西洋考》作序,并主持修建圭屿塔,大力支持开拓海上航路。周起元首次提出“月港贸易”概念,将月港定位为“天子之南库”,并直接表露反对闭关锁国、倡导对外开放的观点,对月港发展成为当时东南沿海的外贸中心作出巨大贡献,是一位富有远见卓识的海洋文明先驱。

金沙书院之所以意义非凡,还因为它曾重刻一幅在中西交流史上意义重大的地图——《古今形胜之图》。这幅图是目前有据可考的最早一张传入欧洲的中国全境图,是欧洲汉学研究的起源文献之一。它不仅包括了中国的地理概况,还展现了中国人眼中的东亚和整个世界的概念。

《古今形胜之图》为明朝嘉靖年间进士喻时于1540年在江西省信丰县北宫编集首印,依据是《明一统志》,目的是“欲便于学者览史,易知天下形胜古今要害之地”,图上标明了明朝1129个县的山川地理,还有数千字的注述。

据《明一统志》记载,为让更多金沙书院学生了解天下形势及古今经济政治战略要害地方,金沙书院首批学子之一周一阳协助林希元于1555年在金沙书院重新刊刻了《古今形胜之图》。

在金沙书院重刻的《古今形胜之图》,很明显是用于教具,让学子便于学习地理、历史,从而了解世界形势。

诞生于大航海时代的月港重镇海沧的金沙书院,培育了众多具有海洋视野的人才。如“开台王”颜思齐纵横台湾海峡,并率领郑成功父亲郑芝龙等人率先开拓台湾,实现了台湾从蛮荒迈向文明的起步。

书写新时代文化自信

穿越500年,2019年10月19日,金沙书院重建工程正式开工。

绝佳的区位、美丽的景观、优质的配套……这所崭新的书院择址于海沧湾新城区,总用地面积14769平方米。

走进金沙书院施工现场,浓浓的闽南建筑风格扑面而来。只见一座四重院落一字排开,绵延200余米。红墙、红瓦、夯土、木拱,大跨度连续性五重曲面屋顶,有如一部朝天铺开的经折装古书。

按照海沧的设想,金沙书院定位为两岸人文地标、闽台文化客厅,将致力于打造成为海丝文化传播中心、闽台文化交流中心、海洋文献典藏中心、闽南非遗展示中心、群众文化活动中心。

“海沧本土文化元素是金沙书院最重要的展现内容之一。”海沧区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结合海沧历史文化内容,金沙书院项目已进行了展陈内容的构想与安排,并广泛征求评审专家、书院文化名家、海沧乡贤的意见,将重点展示金沙书院及《古今形胜之图》文化内涵、海沧重大历史事件以及海沧历史文化名人。

“中国书院文化博大精深,具有鲜明海洋文化特色的,金沙书院是一个典型的代表。”岳麓书社前总编辑唐浩明在考察金沙书院后感叹道。

“海沧姓‘海’,做好海洋文章是海沧不懈的追求。尤其是近百年来,从《建国方略》的海沧蓝图到嵩屿开埠的实践,从‘海沧计划’再到如今的东南国际航运中心,东方大港海沧的百年梦想,正在海沧人民的不懈努力下逐步实现。”厦门市海沧区政协文史学委副主任廖艺聪说。

赓续历史文脉,重振海沧海丝文化桥头堡的风采,新金沙书院将在新时代书写精彩一笔。

版权所有 ©2021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