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深读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记者手记

多方发力,共同推进山区育人留才

□本报记者 郑雨萱 苏依婕 徐文锦

地方要发展,人才是资源。

教育,不仅仅限于书本课堂。“打开校门”办教育,把创新创业教育拔高到同专业教育相当的位置,并为学生“双创”提供服务与引导,学生方能打破惯性思维,放手去闯、去拼搏。课堂,不仅仅只在校园教室。培养能够适合地方发展需求的人才,课堂可以在茶山、在田园、在工厂,也可以在虚拟网络上。沉下来、钻进去,学生在实际体验中把理论认知转化成实践经验,进一步运用所学技能为地方产业发展提供精准服务。

省内三所高校提供了山区育人留才的创新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同时应该看到,山区高校还面临着办学发展的“窘境”:一方面是自身底子薄,办学条件和人才培养质量亟待提升;另一方面,受山区经济发展水平限制,学校在向地方应用型高校发展过程中可获取的办学资源有限,还有不少困难和瓶颈。

推动山区高质量发展,人才是关键要素之一。利用好本地高校资源,探索人才就地转化路径是山区念好“人才经”的“关键一招”。

在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下,山区高校更须创新思维理念,在“拥抱地方”中寻觅发展新机。山区高校需要适时引导学生走出校园,主动多方位参与地方经济社会实践,而地方政府、企业也应加强与高校合作,完善相关制度建设,更加注重建立育人、用人、留人的长效机制,尽可能为各方发展提供多赢舞台和机会。

当前,我省正着力构建产教融合联动机制,遴选建设20个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21个现代产业学院,实行“项目制招生”“订单式培养”,引导行业企业全方位参与人才培养、师生全过程参与研发项目,以服务区域支柱产业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省内山区高校,对于产教融合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试验也应当开启新模式、开辟新格局。我们坚信,随着产教融合的日益深入,山区育人留才创业的探索之路将越走越宽广,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效也会越来越显著。

版权所有 ©2021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