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潮声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镇海安澜 本固邦兴

刘益清

城墙上旌旗飘扬,刀枪锃亮,海上舳舻相接,追逐如飞,来自五湖四海的将士世代相袭,奋力坚守卫城,代代传承“御敌于国门之外”的海防精神……

这就是位于漳州龙海区隆教乡的镇海卫。位置面海临风,将士意气昂扬,六百年来,卫城屹立不倒,见证一次次中国人民伟大的反侵略斗争,激扬着一曲曲爱国主义的英雄颂歌!

卫城卫所,是明代应对倭寇等外来入侵犯扰者、保卫中华家园的沿海军事指挥中心,包括城墙、炮台、烽墩等防御设施,不少卫城兼办卫学,延师育人,是颇具中国特色的文武兼治兼习机构,在保卫中华民族安全发展、促进中国保土安民固本兴邦上,发挥过独特的历史作用。

闽在海中,海为门户。漫漫海疆,不可一日失防失守。所以,在15世纪世界地理大发现和由此带来全球贸易格局重塑后,明代的海防安全,便上升为国家战略。

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采纳军师刘基“奏立军卫法”建议,在沿海要害处,建立卫所,常驻军队,御敌海上。大明帝国皇帝亲自过问关注海防卫所建设,自北而南,天津卫、威海卫、金山卫、镇海卫为代表的一系列卫城,横空出世,威镇海疆,日夜监视应对胆敢来犯的外来势力。

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在福建3000多公里海岸线上,江夏侯周德兴亲自坐镇监督,指挥建设了福宁卫、镇东卫、平海卫、永宁卫、镇海卫等五大卫城,设相应之卫指挥司,并从福宁、兴化、泉州、漳州四府抽兵一万五千人驻防,镇海安澜,成为海防的主要布局和力量所系。明嘉靖朝后,倭寇屡屡犯我中华,抗倭名将俞大猷、戚继光在浙、闽、粤沿海,正是依托各地卫城和群众,转战三省百城,打了一个个胜战,最后肃清倭患。

镇海卫的历史告诉今人,唯有真正做到镇海安澜,才能保卫好和平发展的果实,实现本固邦兴的愿望。

近代以来,清廷腐朽,国力衰弱,海防卫所日趋松弛,两次鸦片战争、马江海战、甲午海战,清政府屡屡落败,中国一步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国百姓不仅要受清朝统治者压迫,还要遭受洋人的欺凌和奴役,日子更加艰难。直到新中国成立,压在中国人头上的三座大山推翻了,中国海军、海防建设才逐步迈上全新的轨道。改革开放后,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长足进步,经济社会面貌日新月异,与此同时,我国为保卫现代化建设的成果,加快防卫体系和安全保障能力建设,海陆空及网络安全建设都获得与国家实力相适应的提升,我们的时代,开始进入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最接近的时代。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作出专门论述和战略部署,鲜明提出“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的重大要求,充分体现了党中央统筹发展和安全、协调推进构建新发展格局和新安全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动态平衡的重大战略考量。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更需树牢安全战略意识、弘扬福建海防文化,在新时代的征程上,既重全球视野,面海向洋看世界,又要居安思危,常怀镇海安澜固本兴邦之志,善于应对新挑战,共圆中国梦。

放眼福建山海之间,各类关隘、防卫设施众多,历史上为抵御外敌侵扰发挥过积极作用。当前,正值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内外形势比过去更加复杂,宣传卫城卫所文化,强化主权安全意识,在广大民众中凝聚更加磅礴的爱国主义精神力量,十分必要,也颇有时代意义。

版权所有 ©2021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