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民生/体育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刘良贡:篾编篓筥销四方

□本报通讯员 林生钟 文/图

当地村民到刘良贡(右)家中购买篓筥。

《诗经·良耜》有言:“或来瞻女,载筐及筥。”筐和筥并称“篓筥”,前者方形,后者圆形,是篾编的生产生活用具。在大田、永安、沙县等地,民间用篓筥装食物,在迎亲和祝寿时使用。

9月11日是大田县建设镇传统圩日,一大早,建忠村52岁的篾匠刘良贡挑着新编的篓筥,在集贸市场的地摊上摆出。“有铜花的一担卖2400元,普通的卖1900元。”刘良贡指着两种不同装饰的篓筥,向询问价格的顾客解答。

五代传承家族手艺

“篓屉一担为两只,每只分上下两层,总共有4个篮子。”刘良贡把篓筥叫“篓屉”,他说篓筥的底层用来装粳米、腊鸭或者猪肉,上层装冰糖、果脯及煮熟的鸡蛋等。篓筥满装米粿或者年糕等物品,可承重50余公斤。

刘良贡用竹篾编制篓筥的手艺,是曾祖父传下来的,到了刘良贡儿子这一代,已是第五代。

刘良贡现在制作的篓筥和祖传的工艺不一样,他把篓筥用竹篾编成,通体粉刷由熟石灰掺桐油搅拌成的灰泥,然后在外层刷了一遍油漆。厚竹片做成提手,篮壁和篮盖中央装订铜箔吉祥图案。篓筥乌黑,上下层和篮盖衔接处描红,金属的装饰物金光闪闪,古朴大方。篓筥严丝合缝,整只浸泡在水里无须担心渗入。

如今,在建设镇以及毗邻的永安市槐南镇附近,能够编织完整篓筥的老手艺人,只有刘良贡和他的堂哥。

手工编制细心精致

编织篓筥的工具不多,一把锯子,一把刀背弯曲成波浪形状的篾刀,两把插在板凳上刀刃相向、组成倒八字“将门”的小刀,一把装了木质长柄的铲子刀。在编织竹筐、竹篓、竹筛、竹匾等成品之前,刘良贡把竹竿按所需的长度锯好,接着用篾刀破竹筒,劈成篾条“过将门”和“打光滑”去边。

“竹筒破成十多瓣后,在厚度只有1厘米的竹片里劈出4层的篾片,继续劈成篾条如同面条一样细。”刘良贡介绍。

搭骨架先用8条粗篾条,以中间交叠的地方作为圆点,织入细篾条。当底部环形的篾席直径达到18厘米时,再添加8条粗篾条继续编织,编至直径32厘米时,粗篾条用明火烤出水分,使其柔软,再折成90度角向上立起,编成篮壁。

刘良贡13岁开始跟随父亲和祖父学习篾编手艺。当时,他在读小学,每天中午和下午放学回家,都要帮忙进行篾条“打光滑”处理。这是一道容易使编织者手指受伤的工序,右手拿起一根篾条放到铲子刀刃上,左手拇指和食指夹住帆布压住篾条,然后通过右手猛力抽拉,使篾条在刀刃上刮去毛边。

“帆布下卷起了一团团竹絮,像花朵一样落到地上。”刘良贡介绍,手工活需要非常精细,如果动作配合不到位,篾条僵硬的毛刺会像钢针一样刺进指头。

老手艺焕发新生

“父辈在农闲时帮人制作篓筥,或者修补其他篾编的物品,需要走街串巷招揽生意。”刘良贡介绍,自己没有外出打过工,每年春节还没有过完,就有人来订制篓屉。

篓筥的成本每担需要三四百元不等,他一个工作日的收入,能够保持在200元左右,无须日晒雨淋和耗费太多的体力,经济效益可观。2022年,刘良贡售出篓筥36担。今年来,已经售出21担。

“编篾席原来是把篾条铺在木板上的,现在换成了瓷砖,表面光滑便于操作,编织速度更快。”刘良贡不断改进编织工具,如今编好一片篮底需要70分钟,缩短了20分钟。

“年底是篓屉销售旺季,本地人习惯选择在这个时段婚嫁。”刘良贡的母亲罗美芳之前也做篓筥。老人说,当地人的风俗习惯,婚嫁和祝寿都用篓筥装贺礼,如果自己家里没有篓屉得找别人借,会很不方便,这种市场需求不会轻易终止。

刘良贡的儿子跟他学过编制篓筥。现在,女儿刘美玲在短视频平台上帮父亲推销手作篓筥。“传统手工赚不到钱,年轻人不愿意学,但这些才是中国人历史沉淀最宝贵的东西。”刘美玲建议父亲尝试做高档礼品盒、首饰盒、挂件等篾编工艺品,让老手艺成为新产业。

版权所有 ©2021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