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潮声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归去来兮 兴我家邦

刘益清

华夏五千年,既是多难之邦,也是多难兴邦的历史。

自然灾害、战乱、匪患和奴隶制封建制王朝的漫长统治,古代中国百姓实在没有多少日子是安逸幸福的。为了生存,大多中国人到处奔波,迁徙,几乎是所有家族的宿命。

福建在中国的版图上,偏居东南边陲,相对远离战乱频发的中原,成为汉人南迁的有福之地。但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理形态,使得福建人自明清以来,只能向更远的海外,寻找发展的空间。特别是沿海地区,一代代人涉海远渡,在异域接续演绎筚路蓝缕艰苦创业的传奇。

但福建人走到哪里,离开多久,始终不会割断与祖国和家乡的感情纽带。

猴屿正是这一文化背景下的一个生动缩影。

紧扼闽江口咽喉,倾听万里海风吹来的涛声。这里,作为郑和下西洋的必经之地和出发地,曾经千帆云集,闯荡世界的鼓点,一定令猴屿先民心为之一动。遥想六百年前,冬季风自北来,闽江口集结的郑和船队,浩浩荡荡,每次二万多人的庞大队伍中,可以想象一定有猴屿的热血青年击桨扬帆,随船远渡。猴屿人闯世界的基因,应该在彼时就潜移默化在他们的血脉里。

猴屿人的家国情怀,不仅深植内心,也淋漓尽致表现在日常生活里,成为一种庄严的仪式感。猴屿村近万人口,九成以上侨居海外,平时住在村里的只有300多人,行走该村,但见不论是南洋或西洋风格的小洋楼门口,一年四季,都飘扬着一面面五星红旗。这是侨村一道颇为独特的风景,映射出猴屿人在海外不管走得多远,都不忘家国,内心都飘着代表家邦的国旗。

从“四把刀”到“四个师”,百年闯荡,猴屿“番客”在全球视野的生存角逐中,实现角色的转换升级,祖辈父辈在海外的生存,更多靠艰苦的体力付出,而接受更高文化教育的当代猴屿新“番客”,掌握世界先进的知识和理念,凭智力智慧,创造更自由更美好的生活,也为家乡和祖国,回馈更高层次的贡献。

猴屿“番客”的升级,是对迁入地和祖籍地双向的积极贡献,是百年来华侨华人不断进取进步的生动写照。

华侨华人在海外奋斗有成后,都会倾情回报故里,捐资助教助学,修桥铺路,兴办公益事业,皆有他们活跃的影子。他们投资兴建的小洋楼,不仅改善老家人居环境,更是“番客”们心灵的栖居地,是华侨文化的生动载体。

悠悠历史,承前启后。呵护人类过去的记忆,是对未来最好的开启方式。对“番客”留下的建筑等文化遗存,相关地方应怀着赤诚之心,保护好,修缮好,利用好,这是对历史的尊重,对华侨的尊重,更是对子孙后代的负责表现。猴屿侨厝,在保护中利用盘活,彰显当地干部的责任和作为,值得点赞!

八闽大地,像猴屿这样的侨乡侨村,为数不少。闯荡世界的“番客”,在异域与故土之间,双向奔赴,激情演绎人生的传奇,赤子般描绘两地甚至多地的蓝图。他们为海外创业地洒下辛勤的汗水,为家乡故土带回资金、信息和崭新的理念与梦想,世界因他们而加深相互间的理解,家乡因他们而旧貌换新颜,变得更美好。

在全球化必将继续推进,外循环和内循环同步发力、加快对接的背景下,我们应更加关注侨乡的建设,保护好富有海洋特色的“番客”文化,为出去和归来的“番客”们提供更贴心的服务,让他们在外而无后顾之忧,归处不仅有温馨舒适的生活,更有温暖亲切的记忆。

版权所有 ©2021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