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周观天下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打造福建版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三生三产”联动打造“田园综合体”——泉州市惠安县黄塘溪田园。(省农业农村厅供图)

福建以美丽乡村庭院、美丽乡村微景观、美丽乡村小公园(小广场)、美丽田园、美丽乡村休闲旅游点“五个美丽”建设为抓手,着力打造各具特色的福建版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截至2023年8月底,全省已培育美丽乡村庭院52394户,美丽乡村微景观17948处,美丽乡村小公园(小广场)3896个,美丽田园1297片,美丽乡村休闲旅游点489个。这些小而精、小而优的乡村建设典型示范,既增添美丽福建的亮丽底色,也让农民群众切身感受到乡村建设带来的实实在在成效。

凝聚乡村建设合力

十一黄金周期间,平潭综合实验区苏平镇东占村马山生态公园,迎客四方来。沿着石梯拾级而上,从制高点观海亭极目远眺,长江澳海岸线、风车田、上攀湖等风光尽收眼底。

它的前身,是一处采石场。因连年采挖,山体受损,生态恶化,滚石、滑坡等隐患不绝。2020年,村里整合资金,补植复绿,保持水土,沿着山体修建登山步道、栏杆和凉亭。重披绿装的废弃矿山,摇身一变,成了岚岛新晋旅游打卡点。

马山生态公园正是福建“五个美丽”的代表作。

2022年3月起,福建在全省部署开展“五个美丽”建设活动,从农民群众最容易看得到的地方入手,在4年的时间里每年建设培育一批小而精、小而优的乡村建设典型示范。

“我们研究出台乡村建设行动和‘五个美丽’建设等方案,建立专项任务推进责任制,落实‘一月一调度’工作机制,实行全过程动态管理。”省农业农村厅有关负责人说,各级各部门制定出台优化投资环境政策措施,加大项目扶持力度,对建设成效明显的,在乡村振兴项目上予以倾斜支持,同时优化用地审批流程,积极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用于支持乡村建设。

很快,各方力量被动员起来,如点点星光照亮乡村,凝聚成打造和美乡村的磅礴力量。

乡村振兴为农民而兴,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开展“五个美丽”建设,关键要从农民的需求出发,充分激发农民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我们按照‘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从群众反映最强烈、需求最迫切的问题入手,分批分类、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推进。”省农业农村厅有关负责人说,各地引导乡村利用旧物料、闲置物件、废弃农具,对村庄边角地块、房前屋后、街头巷尾、垃圾堆放点等进行改造提升,实现“花小钱办大事”。同时,不搞强迫命令,不搞大包大揽,健全农民参与规划建设和运行管护的机制,组织引导农民积极筹资投劳。

其间,闽台乡建乡创团队、企业家、专家学者、乡贤能人、驻村干部等社会力量也被调动起来。他们通过项目回迁、资金回流、人才回归等形式助力“五个美丽”建设,汇聚成了乡村建设的合力。

美丽乡村各美其美

沿着碧溪行走在永春县东关镇外碧村,只见临水步道飘然若带,两岸房屋白墙青瓦,富有江南水乡特色,兼具乡土气息、乡愁记忆的美丽乡村图景尽收眼底。

秋收时节,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尤溪县,数千亩古梯田如链似带层层叠叠,金黄色的水稻波涛翻涌,与错落有致的民居相映成画,传统农耕文化穿越千年依然历久弥新。

依托安全生态水系项目,上杭县庐丰畲族乡打造东西溪漫道,将丰乐、丰康、丰济等三个村串点连线,打造出一条集红色文化、畲族文化、特色产业为一体的“畲族风情带”。

……

行走在福建广大乡村,“五个美丽”建设如火如荼,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乡村风貌跃然眼前。

从平原到高山,从山村到渔家,从畲乡到客邑……依山傍海的福建,乡村类型多样、各具特色。如何挖掘各自禀赋,打造具有地域特色和个性之美的乡村?在开展“五个美丽”建设过程中,福建坚持因村施策,根据村庄的自然条件和环境底色,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推进,彰显乡村独特风貌。

——坚持“原生态”。尊重集山、水、林、田、湖为一体的自然底色,充分考虑群众的生产生活习惯,注重实用性、便捷性,凸显生态特色,使自然景观、生态环境、历史建筑、民俗文化得到有效保护。

过去,泰宁县梅口乡水际村“家家有渔船、户户备渔网”,渔民重捕捞、轻管养,为大金湖带来难以承受的生态负担。近年来,当地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项目,取消湖面网箱养鱼,全面禁止无序捕捞、无序开发。如今的水际村,“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依托广袤的森林资源发展森林康养产业,在生态富民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坚持地方特色。深入挖掘红色文化、朱子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等“福”文化内涵,注重保留地方特色、生活模式,将乡土内涵、传统农耕、人文历史、特色建筑、民俗风情等融入“五个美丽”建设,让乡村留得住乡愁记忆。

讲畲语、唱畲歌、吃乌饭、包菅粽、舂糍粑……霞浦县溪南镇半月里村是福建著名的畲族聚居村,至今保留着畲族特色文化习俗。在开展“五个美丽”建设过程中,当地建成集文化展示、休闲娱乐、拍照打卡等于一体的畲族风情公园,打造特色旅游线路,让游客在移步换景之间饱览畲乡风情。

好风景带来“好钱景”

几年前,湖南人尹喜英远离城市喧嚣,回到丈夫的老家——厦门市集美区后溪镇溪西村,利用一处闲置的闽南古厝及其院落空间,打造慢生活空间“花囍堂·慢煮生活空间”。在这里,游客可以品茗,欣赏乡村即景,感受闽南风情。在溪西村,这样的美丽庭院已有十几户,方寸之地上做出了乡村产业新文章。

一个美丽乡村庭院就是一个致富小舞台。这正是“五个美丽”建设带来的“美丽效应”。

“建设美丽乡村,既不能‘坐在垃圾堆上数钞票’,也不能‘守着好生态过穷日子’,必须处理好百姓富与生态美之间的辩证关系。”省农业农村厅有关负责人说,福建注重从“美丽建设”向“美丽经济”转变,把“五个美丽”建设与联农带农产业发展结合起来,鼓励农户开展作物种植、农产品销售、休闲文创、手工制作等就业创业活动,持续推动农民增收致富。

依托“五个美丽”建设,“好风景”带来了“好钱景”。

屏南县甘棠乡小梨洋村创新“名人文化+旅游”的乡村旅游模式,完善村内基础设施,修复名人故居,开发文化休闲项目,融合乡村生产、生活、生态,让古村焕发生机。

依托“五个美丽”建设,“土特产”做成了“大文章”。

永春县岵山镇铺下村是远近闻名的“醋村”,酿醋工艺传承上千年。乡村建设带动老醋新生,与焕然一新的农村人居环境与自然风光相协调,村里建起了醋缸主题景观、醋文化小品、老醋文化馆,开发醋宴和醋小食,引入醋工艺体验、销售定制等新业态。

依托“五个美丽”建设,农业多种功能得以拓展。

在宁德,一尾大黄鱼“游”出百亿产业,育苗、养殖、加工、销售全产业链协同发展;在永安,一根竹子被“吃干榨尽”,形成了以竹工程板材、普竹板为主,竹香芯和竹机制炭占优势的产业集群;在安溪,铁观音实现了全茶利用,铁观音牙膏、铁观音含片等深加工产品,让老茶乡飘出了新茶香;在屏南,古村落在保护与活化利用中实现再生,吸引全国各地文艺、电商等团队入驻,发展民宿、书屋、艺术空间等全新业态……

如今的福建乡村,建设美丽乡村与发展美丽经济齐头并进,百姓富与生态美,宜居与宜业,和谐统一、同频共振。

版权所有 ©2021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