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厦门观察 上一版   
下一篇

集美法院发挥人民法庭作用,探索基层治理新模式,推动基层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

“最美法庭”,为乡村治理添智慧

□本报记者 田圆 通讯员 集法宣 文/图

集美法院与集美区总工会联合开展职工家庭进法院参观活动。

法官(左一)现场调解邻里纠纷。

集美法院设点为群众普法。

灌口镇俯瞰图 林志杰 摄

人民法庭是维护基层稳定、保障公平正义的桥头堡,也是推进社会治理、服务乡村振兴的最前沿。近日,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公布福建法院第一批“最美法庭”名单,厦门市集美区人民法院灌口人民法庭入选其中。

以人民法庭作为实践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前沿阵地,集美法院结合乡风民俗,积极探索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模式。目前,集美法院在灌口人民法庭、杏林人民法庭、后溪人民法庭三个派出法庭分别构建并打造“1+N”乡土资源解纷网络、深化劳动争议“无讼园区”、一站式道交纠纷化解平台,使基层治理更具柔性,推动基层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

扎根乡土

守护乡风民情和睦

“这事,你帮我分析分析。”集美区法院灌口人民法庭(以下简称“灌口法庭”)的“老熟人”——灌口派出所的汪警官将自己的烦恼向法官钟乾华娓娓道来。

原来,灌口镇某村一房东被拖欠租金,多次讨要未果,于是在未解除合同且未清退的情况下,私自将房屋换锁,并出租给新租户。新租户在房东授意下对房屋进行装修,原租户就此与房东、新租户发生纠纷。双方各执一词,汪警官也很为难,于是向法庭求助。

“现在的矛盾症结在于房东认为原租户违约,不愿赔偿,而原租户认为房东私自换锁,损害自己的利益。但根据现有情况,双方都有过错……”钟乾华参考曾办理的典型案例,对这起房屋租赁合同纠纷进行深入剖析。

经与灌口法庭探讨交流,汪警官豁然开朗。几天后好消息传来:汪警官抓住矛盾症结,结合多年处理基层矛盾纠纷积攒的调解经验,最终成功化解该起纠纷。

联动灌口派出所调处纠纷,是灌口法庭运用“1+N”联动网源头解纷,护航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为深化乡村纠纷源头治理,灌口法庭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下,推动打造“1+N”联动网,推进共商共建共治联席会议制度,建立灌口联调联动动态联络机制,充分调动辖区治理合力,促进矛盾纠纷就地化解,推进“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2022年以来,灌口法庭与当地派出所、司法所、人民调解委员会等形成基层纠纷治理合力,共推进851件基层矛盾纠纷在诉前化解。

“乡村纠纷涉及乡风民情等复杂因素,化解乡村纠纷,需要立足乡土资源,深谙当地乡风民俗的人民调解员和德高望重的乡贤是重要的解纷资源。”钟乾华说,为进一步激发乡风民俗在解纷工作中的效用,法庭已联合集美大学海洋文化与法律学院开展乡村治理专题调研,完成合作课题《乡村治理与纠纷消解视角下村规民约的再造路径探析》,并将调研成果投入治理实践中。此外,还成立新乡贤调解工作室,聘任5名新乡贤为特邀调解员,发挥其群众信任及熟悉乡风民情的优势,推进村居纠纷化解。

致力“无讼”

维护劳资关系和谐

作为厦门现代工业的发祥地,杏林吸引着众多外来务工人员。

2020年5月起,集美区法院受理的劳动争议案件由杏林人民法庭(以下简称“杏林法庭”)集中审理。为推进劳动争议多元化解,集美区法院加强与辖区人社、工会、司法等部门联动,强化劳动争议联防联治。

在一起因公司迁厂引发的劳动争议系列纠纷中,厦门某公司将工厂从厦门市集美区搬迁至漳州市,数名劳动者提起劳动仲裁,要求公司支付经济补偿金。仲裁裁决后,该公司不服,以其中5名劳动者为被告向集美区法院提起劳动争议诉讼。

因涉系列案件,杏林法庭法官吴淑贞迅速与公司联系,了解搬迁的原因、原厂址是否还有办公人员、公司员工数量以及跟随搬迁情况。同时,依托“工会+法院 集美区劳动争议诉调衔接法律服务站”,邀请集美区总工会共同参与纠纷化解,并开展联合普法。

“公司与劳动者约定的工作地点在厦门,因租金问题搬迁厂址,变更劳动地点应当与劳动者协商一致。”

“他们的生活圈都在厦门,搬迁后通勤时间等各方面都会受到影响,老员工们为公司打拼多年,您也不想寒了他们的心吧!”

吴淑贞与集美区总工会的工作人员结合情、理、法,耐心协调,最终,该系列纠纷在法院与工会的联合调解下得到圆满解决。

“‘工会+法院 集美区劳动争议诉调衔接法律服务站’是2022年4月与集美区总工会联合成立的。”吴淑贞介绍,服务站成立以来,集美区法院与集美区总工会联合开展企业走访、普法讲座、务工人员关爱活动等13场次,有效推进劳动争议纠纷诉源治理。

该法律服务站的建立也是集美区法院杏林法庭与联动单位推进打造“无讼园区”的重要一环。集美区法院杏林法庭与集美区总工会、厦门市服务行业工业联合会等部门于集美区北部工业区、厦门软件园三期建立“园区枫桥”机制,形成职工法律服务一体化基地,就近、从快推动劳动争议、劳务纠纷及涉园区的合同纠纷诉前化解。

2022年以来,杏林法庭联动共建部门诉前化解劳动争议150余起,实现新收劳动争议案件455件,同比下降5.41%,劳动争议仲裁后进入诉讼的比例连续三年低于15%。

集约高效

护航道路交通和畅

“我受伤后腿脚不便,原以为要来来回回好几趟,没想到现在动动手指,通过线上调解,很快就处理好了!”

走进集美区道交调处中心,特邀调解员苏静刚处理完一起交通事故纠纷,当事人老高正在线上向工作人员表示感谢。

今年4月,辖区内发生一起交通事故,肇事司机因未注意观察路面情况,撞到电动自行车驾驶员老高,造成老高多处伤残。因赔偿问题协商未果,老高诉至集中受理辖区道路交通事故责任纠纷的集美区法院后溪人民法庭(以下简称“后溪法庭”)。

考虑到因受伤后腿脚出行不便,后溪法庭为老高定制线上“特邀调解+司法确认”的处置方案。

经当事人同意,法官牛守启通过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网上数据一体化处理”平台(即“道交一体化”平台)将案件委派给驻点集美区道交调处中心的特邀调解员苏静。经验丰富的她迅速与交警及保险公司工作人员对接,核查案件成因、争议焦点,细致核算人身损失,并通过该平台在线与当事人视频沟通,针对当事人提出的理赔问题逐一作出解释。

当天,当事人一致同意理赔方案并签署理赔协议书,后溪法庭通过人民法院调解平台确认该调解协议。

7天成功维权,老高的经历正是后溪法庭探索“一个中心+两个平台”,汇智集约高效化解道路交通纠纷的写照。

一个中心即集美区道交调处中心,该中心融合了集美区公安分局、集美区法院、集美区司法局、厦门市保险行业协会等多元调解力量,实现责任认定、赔偿计算、保险定损、案件调解等全流程纠纷处置。

2022年,集美区法院后溪法庭在率先启用“道交一体化”平台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该平台与人民法院调解平台的融合应用。

“针对案件争议不大、权利义务关系明确、当事人双方已经达成调解协议的案件,我们利用‘道交一体化’平台妥善化解于诉前,并通过人民法院调解平台,以司法确认的方式赋予人民调解协议法律效力。”牛守启说。

2022年以来,后溪法庭诉前化解道路交通事故责任纠纷650件,诉前调解成功率达91.78%,应用“道交一体化”平台审结并司法确认的案件为481件,结案金额达850余万元,应用效果显著。

版权所有 ©2021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