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莆田观察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观 点

名城保护任重而道远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城市规划师 陈双辰

莆田名城保护任重而道远,需要在三个方面继续发力:

一是拓展保护对象的年代区间。2021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提出不仅要保护好古代遗产,还要保护好近现代乃至当代重要建设成果。特别是关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年、改革开放40年,着眼于不同时期的不同遗存,做好各类保护对象的普查认定和保护利用工作。

二是深化认知名城的历史文化价值,做到以价值为导向的保护。莆田之所以被国务院公布认定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正是由于它有着突出的历史文化价值。对于城市历史文化价值的认知是一项长期持续的系统工作。在名城保护规划中,我们提出世界妈祖文化中心、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经济重镇、中国传统宗族文化的活态传承地、中国古代农耕治海文明的杰出代表、中国明清海防体系的前沿阵地等五大历史文化价值,每一条历史文化价值都值得深入研究。我们也欢迎专家学者提出新的突出的历史文化价值,丰富莆田名城历史文化保护的内涵。

三是将保护与发展相结合,推动名城保护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有别于文物单体的保护,名城本身就是人们生产生活的物质空间载体,承载着人们的乡愁记忆,也承载着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是活态遗产、复合遗产。要做到保护与发展相结合,做到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

(本报记者 林爱玲 整理)


推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申报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设计师 刘源

兴化平原地处海滨,既有山脉环抱,又有河流润泽。莆田先民在这里通过逐步建设庞大的水利设施系统,长期围海造田经营,逐步造就了既具淡水冲积灌溉属性又有防御海潮倒灌功能的兴化平原。

兴化平原至今仍保留有大规模的农田,历史沟渠支系清晰可循,并仍然发挥着重要的农田灌溉作用。沟渠水网的岸线边缘为了固土,种植有成片的荔枝、龙眼等果树,尤以荔枝为最。独特的滨水荔枝林种植系统,形成了全国唯一的荔林水乡景观。因此,兴化平原十分契合农耕文化景观遗产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念和特征。

兴化平原上的莆田生态绿心位于莆田市主城区的地理中心。《莆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对生态绿心提出了“环绿都市的中央休闲田园”“地方文脉的活态传承典范”“兴化湾区的生态保育标杆”的总体定位及发展目标,对生态绿心的保护与利用的目标是将其打造为木兰溪流域综合治理的样板、福建乡村振兴的先行示范、国内水乡旅游的特色名片、全球重要的农业文化遗产。

获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后,莆田应加大对地方文化价值的挖掘,在更高层面梳理对标重要IP,全力推动莆田生态绿心申报中国乃至全球重要的农业文化遗产。

(本报记者 林爱玲 整理)


站在新起点上再出发

□莆田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教授 陈祖芬

负山襟海、“七山二水一分田”,莆仙地区有灿烂悠久的农耕治海文明,它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十分丰富。

妈祖文化、莆仙戏、木兰陂、广化寺……在中国,很少有一个地方能像莆田这样群体性地把地方文化传承得如此完整。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莆田历史文化保护仍然任重道远。在城镇化的脚步当中,我们也看到了正在消逝的乡村、遭遇危机的方言、被异化的传统。如果有一天,当我们回头寻根的时候,发现老家已经不在了,俗例已经没有了,这种失落的滋味肯定不好受。

近些年来,莆田市为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做了大量的工作,现在终于成功了,这是一个成功的终点,更是一个新的起点,我们需要再出发,需要让有着独特魅力的莆仙文脉代代相传,需要更多有识之士贡献智慧和力量。期待“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块金字招牌给莆田带来的不仅是一种荣耀,更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本报记者 陈汉儿 整理)

版权所有 ©2021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