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专题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深入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把生态价值观融入立德树人全过程

厦门:让绿色成为成长中最动人的色彩

厦门大学附属科技中学高一年段土壤学兴趣小组在指导老师带领下,参观厦门大学实验室并操作土壤检测设备,进行科学探究。

双十中学的学生们自制展牌,呼吁大众拒绝动物表演,保护动物与自然。

厦门市音乐学校生物教师带领班级学生观察豌豆花的结构并开展杂交实验。

江头中心小学的学生们创作《辛勤的农民伯伯》课本剧。

秋天是丰收的季节,厦门市音乐学校的孩子们也喜获蜜薯,一堆堆刚挖出来的蜜薯,摆满了田间地垄,孩子们按照大小分拣装袋,一派忙碌丰收景象……

“下一茬我们要种鸡毛菜,生菜,葱,大蒜什么的,孩子们种苗都准备好了!”厦门市音乐学校生物教师李义义自豪地说。

在市音乐学校的校园,生机勃勃的“开心农场”,绿意盎然的树木,树叶间欢乐吟唱的鸟儿,都是厦门生态文明教育成效的最生动注脚。近年来,厦门市教育系统把环保教育、节约教育、国情教育等生态文明教育融入育人全过程中,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人才、智力和精神文化支撑。

厦门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陈珍说,这是教育部门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不仅要优化生态文明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方式,更要付诸实践,让绿色成为孩子们成长中最动人的色彩。


创新校园文化

拓宽教育途径

漫步在厦门一中的校园,随处可见的是郁郁葱葱的花卉植被,这里的每一株植物都有属于自己的“身份证”。吴明臻是厦门一中生物老师,他说:“校园文化是学校特有的文化气氛和精神环境,对学生们有着广泛而持久的教育引导作用。”

厦门一中的生态校园建设,把学生参与作为“必要条件”。学校的花卉植被有多少数量?多少种类?这些都是由生物组老师带领学生进行普查、登记,最后挂牌。每株植物的“身份证”也要附上介绍,写清植物的种属名称与形态特征等信息。

吴明臻认为,学生们在制作植物牌的过程中,可以亲身体会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可爱灵动的小袋鼠已经是厦门海沧延奎实验小学的“代言人”,校园入口、垃圾桶、文化长廊、环保屋等各处都有文明袋鼠家族卡通Logo,时刻提醒学生们做生态文明的践行者。

一个Logo怎么发挥作用呢?事实上,海沧延奎实验小学的“文明小袋鼠”已经升级到4.0版,老师根据学生在垃圾不落地、垃圾分类等方面的良好表现开展“争章夺币”的学生评价,奖励的袋鼠章可以用来换取“袋鼠跳蚤市场”上心仪的物品。

垃圾分类、垃圾减量化、垃圾变废为宝等生态文明行为也和“积卡升级”的班级评价、“自评互评”的家庭评价、“计时奖励”的志愿服务评价挂钩。延奎实验小学校长杜紫红欣慰地说,学生们现在对垃圾分类“门儿清”,校园充盈着绿色、文明的氛围。

环境育人,绿色校园建设是一种润物无声的教育。厦门市教育工委、市教育局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大力推动责任工作任务的落实,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在厦门不少学校,路灯是太阳能的,校本作业用的是再生纸,浇花的水是“中水回用”“人防水回用”,甚至连吃饭时也有生态文明教育,不少学校启动了光盘行动,实施最严格的垃圾分类,吃完饭后,学生们要完成垃圾分类。

陈珍说,下一步,厦门还要大力推进校园节能减排、污染防治、生态建设等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专项工作,同时鼓励学校利用合理空间,让每一间教室、每一个活动场所和角落都体现出人文、生态、和谐的理念。

优化课堂教学

丰富教育内容

厦门大学附属科技中学的初中生,有一本专门的“课本”,叫作《认识海洋生物》。

市教育局基础教育处表示,在生态文明教育上,无论有多少种手段,课堂教学才是“主阵地”“主渠道”,各学科教学是“最经常、最基础”的途径。

厦门大学附属科技中学的“海洋与生态文明教育”,是厦门学校在课堂上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杰出代表。

厦门大学附属科技中学党委书记、校长詹功祚说,学校的海洋生物学科课程与研究性学习课程结合,初中部开展的涉海课题数已接近学校课题总数的20%,50多个科技创新项目在全国、省、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奖。

因为长期以海洋生态教育作为学校特色教育项目重点建设,科技中学获得国家海洋局宣教中心授予的“全国海洋意识教育基地”称号(全国仅两所),当前,厦门全市中小学均对照《厦门市创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市指标体系》,因地制宜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主题活动,均安排超过12课时的生态环境教育,全市环境教育的普及率达100%,且结出累累硕果。

厦门双十中学开展《生物美化生活》、《中学动物保护》校本课程,学生们学习豆贴画、叶脉书签制作、水仙花雕刻、生物与美食制作等课程,对大自然更加敬畏,主动保护大自然。

厦门外国语学校以阅读、英文动画短片、英语报刊为抓手,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英语教学中,再以手抄报、作文、短剧、课件等形式形成语言输出,最终实现英语教学与生态文明教育的双赢。学校还开设研究性课程,“太阳能海水淡化装置”项目获得国际发明展会项目银奖。

厦门一中师生携手共研的“探究水污染对水蚤心率的影响及沉水植物的净化作用”课题荣获全国实验教学案例一等奖。

纸上的剧本成为舞台上的剧目,这是江头中心小学生态文明教育的特色。江头中心小学德育处主任洪洁莹老师说,从剧本设计到动作编排,从道具制作到音乐选取,都是在对生态文明的感触、理解、思考上进行的,融合式教学让生态文明教育生动、鲜活了起来。

加强生态实践

引导知行合一

“大米经过研磨、蒸煮、出条、码晒,就是米粉。”“米酒、白米醋等农产品都是米做的。”“粮食来之不易,坚持光盘是对粮食最大的尊重。”……

是什么让大同小学的学生们发出这样的感慨?是一次次劳动实践引发的思考。

大同小学开展“敬惜一粒米”绿色低碳教育,老师和学生们深入田间了解粮食的生长过程,动手尝试收割、晾晒、脱壳、碾米等劳动;他们以“精量师”的身份科学测量饭店的米饭消耗,测算出粮食被浪费的数据。

“知道粮食的‘真相’后,学生们坐不住了。”大同小学副校长黄靓芳说,有的研究小队制作定格动画《米小白的终极梦想》;有的研究小队开发《粮食安全和我们》的编程游戏;有的研究小队用乐高编制了遥控播种机……节约、环保成为全校师生的共识。

加强生态文明实践,强化生态体验,这是青少年生态文明教育的必修课,也是市教育局引导学生知行合一的重要方式。

厦门市音乐学校将“开心农场”劳动基地挂牌为生物学科教学实践基地,“分析土壤厨余肥,喜看美蔬果香飘”探究厨余堆肥对土壤肥力肥影响的系列实验获评福建省科技创新大赛实践活动类二等奖;同安区西洪塘小学建设劳动实践基地“和雅”三园,每一名学生都有机会到菜园、茶园、药园实践劳动,并把成熟的果实带到烹饪教室制作;深田小学深挖“近邻”资源,通过家、校、社融合,积极组织学生走向户外,开展生态研学……

以知促行、以行求知,在厦门市教育工委、市教育局的引领带动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早早植入孩子们的心灵,鹭岛少年们正身体力行用双手、用学识推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让中华大地天更蓝、水更清、环境更优美!

(邓婕)

版权所有 ©2021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