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深读 上一版   
上一篇

记者手记

用“红心”温暖“民心”

本报记者 潘园园

小区是基层治理的毛细血管,也是服务群众的前沿阵地。然而,长期失管失养的老旧小区基础设施滞后、矛盾纠纷丛生,“付费购买服务”的观念尚未普及,陷入市场化物业公司“不愿管”、居民自治“不善管”的困境,成为基层治理的难点、痛点。

烫手山芋谁来接?近年来,漳州市探索国企物业接盘,兜底服务老旧小区,以“国”的社会属性和“企”的专业优势赋能街道社区,成为破解老旧小区治理难的新引擎。据了解,目前漳州市160多个老旧小区中,已有70多个实现从“没人管”到“有人接”。

物业管理的到位,改变的不仅是小区物理形态,更是社会治理关系。物业以国企托底为“一根线”,兜起老旧小区治理“一张网”,树起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一面旗”,让老旧小区不仅有颜值更有品质、能安居更宜居。

不过,物业管理工作千头万绪,涉及群众生活方方面面。作为新生事物,这也面临很多成长的烦恼。记者了解到,在漳州,尽管老旧小区物业收费为每平方米0.3元,低于市场上物业收费标准近一半,但仍有不少小区物业费收缴率低下,部分小区收支存在较大的剪刀差。解决这个问题,不仅需要做足群众思想工作,加强宣传引导,提高老旧小区居民购买服务的意识,更要发动居民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让百姓从旁观到参与社区改造和治理工作。

老旧小区是物业管理中的一块硬骨头。党组织如何有为有位、国企物业如何托住管好、资源力量如何整合协同、社情民意如何到底到边……这些都需要摸着石头过河,在探索中不断前行。期待各地积极探索可行路径、提炼有效模式、完善标准化体系,用“红心”温暖幸福“民心”,真正实现老旧小区“接得住、管得好、可持续”。

版权所有 ©2021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