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教育/文化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南平:不再让生态文明教育“纸上谈兵”

□海峡教育报记者 张芬 文/图

学生们参观生态茶园,认真观察并记录着。

学生们用岩彩画描绘武夷山风景。

金秋时节,在南平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租种的半亩菜地里,红薯、玉米、番茄……又一批无公害蔬菜喜获丰收。家长和孩子们按照大小分拣装袋,小心翼翼地搬上车。这是该校将生态文明教育和劳动实践相融合的一次探索,也是南平市教育系统深入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一个缩影。

9月初,武夷山国家公园出现在央视2023年《开学第一课》的“实景课堂”中,向同学们展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现代生态文明建设成就。南平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杨銮表示,近年来,南平市教育局秉持绿色发展的教育理念,各级各校结合自身的校本特色,将生态文明教育有机融入教育教学各个环节,全市学生生态文明理念得到较大提升。

升级评价机制 完善校园文化品牌

作为一所拥有百年历史的学校,近年来,南师附小始终遵循“绿色教育、知行合一”的办学理念,逐渐打造出独特的校园“绿行”文化品牌。

如何在校内全面推广“绿行”?校长吴万铭介绍,学校目前正在实行一套“绿行卡”奖励机制,根据各年级学生平时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表现颁发小红花,积攒到一定数量可以换一张“绿行普通卡”,升级可换“绿行金卡”,根据所获得的“绿行卡”先在年级评选“绿色少年”或“绿色之星”,每到一学年快结束时再评出校级的。

“在实行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些不足。因此,我们最近正在着手升级‘绿行’评价机制。”吴万铭告诉记者,升级后将“绿行”品牌融入德智体美劳五育中,计划从原先只有一款不同级别的“绿行卡”,细分为“德卡”“智卡”“体卡”“美卡”“劳卡”5张。如果学生集齐5张卡,就被授予一枚精致的“绿色少年”徽章;若一学期内只拿到其中4张卡,那下学期努力的重点目标就是拿下没得到的那张卡。如果一学年内获得多个“绿色少年”徽章,学校还会给予更高的荣誉。

吴万铭表示,为激励学生全面发展,学校正在细化评价标准,旨在既让考核更加便利,又能够发挥多维度的激励作用,让学生们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比如,一部分学生的劳动能力或者美育能力比较突出,但在体育方面比较薄弱,可能拿不到“绿色少年”徽章。学校考虑到这一点,除了全面综合评价外,还设置“劳动小能手”“美育小达人”等5个单项徽章。

在学校的爱心超市,三年级的学生们用积攒的卡兑换自动笔、橡皮、贴纸等礼物。学生小雅拿着漂亮的手工卡纸开心地说:“终于换到我需要的颜色了,晚上可以继续做手工了。虽然兑换后,我手上的卡少了,但积分记录还在,我仍然有参加年度评选的资格。”

因地制宜 丰富校本课程内容

在武夷山实验小学的岩彩画工作坊,一幅幅色彩斑斓的画作引人驻足。凑近看,才发现这些颜色并非来自化学颜料,而是由不同颜色的武夷岩石研磨而成的天然矿物颜料。“武夷山属于丹霞地貌,我们每天都生活在这碧水丹山中,拥有天然的地方特色资源,就地取材更能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校长彭有姬表示。

在工作坊里,学生们把土黄色、赤褐色、青黛色等各种颜色的岩石敲打成小块,再用工具或揉捻或研磨,加工成不同的粗细程度,这些岩彩直接组成丰富而饱满的画作。在创作过程中,孩子们深深感悟到,“我们以武夷山为骄傲,一定要保护好自己的家园”。

除了岩彩画校本课程,武夷山实验小学还将武夷岩茶文化融入教育教学中,横跨三到六年级,并分别编写校本课程读本,设置四个主题:我了解——武夷传说、故事及诗歌赏析;我参与——茶艺、茶歌舞;我实践——茶知识校外实践活动;我创作——茶与美术,融入武夷山当地的文化和茶文化。

在武夷山市余庆小学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孩子们认真地聆听老师讲解为什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校长吴娟介绍,这是一节道法融合的精品课,以小学阶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关于生态文明的重要论述为指导,结合武夷山生态文明建设,收集大量资料进行备课,深入浅出地让孩子们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2022年,吴娟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主题道法课从30多件作品中脱颖而出,入选福建省“基础教育精品课”。

“在课堂上,我们学习什么是生态文明,然后在日常生活中做到节约用水、绿色出行、垃圾分类等环保行动,这样才能真正为生态文明建设作贡献。”该校四年级孙同学说。

杨銮表示,南平市已创建市级绿色学校309所,占比达到85.83%。各校积极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培育绿色校园文化,结合“环武带建设”,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德育教育、劳动教育和美育教育等,目前已设有生态文明特色课程30余项。

强化生态体验 鼓励学生走向户外

杨銮告诉记者,近三年来,南平市各校开展生态文明主题宣传活动945场,推动生态文明思想入心入脑。同时,结合生态科学实践项目、生态文明志愿活动等,引导学生知行合一,不让生态文明教育“纸上谈兵”。

南师附小的“绿苗假日”行动已经持续近四年,在家校社三方共同合作下,每周六上午,学校和市环保志愿者协会共同开展公益环保活动。吴万铭介绍,“绿苗假日”行动下设助力植绿护绿的“林小苗”、助力交通文明的“路小苗”、助力护河治河的“河小苗”、助力垃圾分类的“创小苗”、助力关爱弱势群体的“爱小苗”等五大主题,每期根据社会提供的资源确定主题,招募家长和学生志愿者参与。

“让孩子们了解生态环境和健康生活之间的关系,同时又和绿色评价机制相挂钩,让理念—行动—评价形成良性循环,才能让生态文明教育入脑入心。”南师附小五年级家长王女士对学校的“绿行”评价机制十分认可。

武夷山实验小学的孩子们深入生态茶园基地,了解茶叶种植、认识茶叶品种、了解土壤结构,亲手采茶制茶。“茶园里套种大豆,由于大豆的苗比茶叶甜,虫子就喜欢吃大豆苗,不会去吃茶叶,这样就不用给茶叶施农药。”在燕子窠生态茶园,孩子们一边尝着茶,一边听着老师的讲解。

近日,南平市自然教育基地(学校)揭牌仪式在南平市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举行。南平市教育局表示,自然教育是青少年认识自然、了解自然的有效途径,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和有力抓手。南平市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与自然教育基地(学校)加强合作,将进一步深化生态文明教育,让广大青少年更积极地参与自然保护项目。

版权所有 ©2021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