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经济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第一届全国红木年会在仙游举行,数字赋能、质量溯源成焦点

“数”源而上 红木产业再出发

□本报记者 林剑波 何金 通讯员 郑志忠 王丽闽 文/图

近日,客商和嘉宾在仙游红木共享交易中心参观。

核心提示

近日,第一届全国红木年会在莆田市仙游县举行,同期启动全国红木制品数字化登记及质量溯源工程。据了解,全国红木年会由全体会议和三个边会组成,将每年召开一次,旨在发挥行业自律和自治作用,做好红木产业大文章。

会上,业界专家学者和企业家代表齐聚一堂,围绕相关主题深入探讨,纷纷建议借助新时代数字技术,进一步健全红木行业标准和规范体系,推动红木产业有序发展,培育壮大价值消费市场。


乱象治理迫在眉睫

“改革开放以来,红木产业迎来了自明清以后的又一次发展热潮。眼下,各种红木制品琳琅满目,极大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中国绿化基金会主席陈述贤指出,在经历了多年的快速增长之后,红木产业开始进入深度调整期,面临部分产品假冒伪劣以次充好、消费市场疲软、专业化人才匮乏等诸多挑战。

由于质量乱象,红木市场上出现了“水太深”“低小散”“不环保”“价格离谱”“伤害其他国家的生物多样性”等各种质疑和诟病,乃至导致国内外消费者“心动不敢行动”,市场萎靡不振。

“内忧外患之下,每一位红木人的当务之急就是共同塑造‘新时代红木’。”中国林产工业协会红木分会理事长吴劲松介绍,“新时代红木”具有三大突出特征:一是以国标红木树种为材质;二是以红木制品为载体;三是以质量标准、传统文化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为核心元素。

产品参差不齐,市场行情持续低迷,需求日趋多元化……种种乱象造成不利处境,红木产业如何重新出发?与会专家认为,“新时代红木”需要借助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新技术,推动产品创新和信息联通,助力行业标准和规范体系建设,倒逼红木企业高质量规范化生产,构筑健康有序的市场秩序。

溯源工程应运而生

“举新时代之旗,走标准化之路。”国家林草局发改司副司长苏祖云说,产品高质量的关键词是“标准化”,而解决方案是“全国红木制品数字化登记及质量溯源工程”。

今年4月,中国林产工业协会向国家林草局发改司提交《关于开展全国红木制品数字化登记及质量溯源工程的函》。7月,《全国红木制品数字化登记及质量溯源研究课题》获得国家林草局科技司立项批准。8月,全国红木制品数字化登记及质量溯源工程管委会成立。

“要从全局出发,探索我国红木制品数字化登记、质量溯源和资产化交易解决方案,治理市场顽疾,激发市场活力。”全国红木制品数字化登记及质量溯源工程管委会副主任殷睿宇介绍,该工程包括红木制品检测评估登记及质量溯源体系、标准支撑体系、登记服务体系、红木资产挂牌交易体系和新职业培养培训体系。

数字赋能,人才是关键。以新职业培养培训体系为例,该工程将实施“百万千”红木评估师职业培养计划,由地区协会推荐选拔具备专业素养的人员,再通过工程管委会和人社部职业培训机构进行系统化、标准化岗位培养考核,然后为全国红木制品数字化登记业务输送勘验评估队伍。“这不仅是工程取得预期成果的保障,更为红木第三产业的大发展奠定人才基础。”人社部机关事务管理局局长刘旭刚说。

地方上的有益探索

“莆田工艺美术传承千年,经久不衰,孕育出千年工匠精神。”莆田市委书记付朝阳说,其中,莆田红木已经形成年产值达500多亿元的产业规模,集聚着2000多家红木企业。目前,莆田红木高端产品已经占据超七成全国市场份额。

莆田红木企业大都分布在仙游县,以生产“仙作”古典家具为主。“仙作”是莆仙地区所独有的一种制作工艺,属于我国四大名作之一,与“京作”“苏作”“广作”齐名。“‘仙作’古典家具工艺自成一体,拥有一套较为完整的体系和标准。”仙游县委书记吴文恩说。

2019年,“仙作”古典家具的地方标准正式诞生。为了确保标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莆田市家具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组织有关专家和技术人员,通过收集、整理国家及行业相关标准和各种资料信息,经过多次试验、验证和论证后才最终确定。该标准首次提出了“仙作”古典家具产品概念;首次对“仙作”生产最常用的两种涂饰手法生漆和打蜡的表面理化性能提出要求;首次提出对古典家具进行等级分类。

为利用数字技术做好“一物一码”,实现红木产品基础信息公开化、透明化、可追溯,近年来,标准化后的莆田红木频频与数字“结缘”。在政府介入、银行支持、行业背书和龙头企业驱动下,仙游县全力打造全国首个集红木家具融资和销售于一体的共享交易中心。截至今年10月,仙游红木共享交易中心已入驻200多个厂家,入库4万多件产品,累计获得银行授信3亿元。

版权所有 ©2021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