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视界 上一版 下一版  

闽江源,彰显自然和谐之美

黄雪梅 罗昱伦/文 姜克红 黄海/图

建宁县均口镇台田村严峰山西南坡的这块巨石下面,就是隐秘的闽江正源头。

福建闽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山高水长,生态优美。

省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增辉演示保护区菌类植物马勃如何喷发孢子粉。

省林业调查规划院高工王战宁(左)指导保护区工作人员布设红外相机。

原山原水原生态,为自然教育提供了最好的教材。

建宁县黄坊乡的山坡上,林业人员正在抚育一片引种的濒危植物钟萼木。

今年9月,闽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布设的红外相机首次记录到了黑熊的身影。

金铙山主峰白石顶云雾缭绕。

更多内容 扫码读图

近日,“关注森林·探秘武夷——走进闽江源”主题活动在建宁县举行。这是持续多年的“关注森林·探秘武夷”联合考察活动首次走出武夷山国家公园,来到武夷山脉中段的福建闽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总面积13022公顷,森林覆盖率高达91.38%。福建母亲河——闽江发源于此,海拔1858米的金铙山耸立其间。

11月30日,记者跟随部分专家、闽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前往考察闽江正源。

自建宁县城出发,驱车来到均口镇台田村张家山小组。这里海拔811米,林木苍翠,空气清新。沿着林间小径步行上山,大约半小时,来到海拔950米的严峰山西南坡,只见一块巨石上镌刻着“闽江源”三个大字。

石头能出水?同行的专家说:“看,巨石底部!”

仔细观察,周边山体并未发现其他水体,只有这巨石底部的石缝处有涓涓细流涌出。奔腾入海的闽江,源头的第一股涓流就来自于此!

巨石底部流出的这汪清水,被当地村民用竹篾罩保护了起来。闽江正源的生态保护工作更是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在建宁县先后设立福建闽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福建闽江源国家森林公园、福建建宁闽江源国家湿地公园。三大保护地,共同守护闽江源头生态安全。

保护闽江源头,涵养水源非常重要。建宁县林业局副局长刘元平说:“建宁闽江源1.3万多公顷森林划入保护区实施最严格的保护。近7年来,建宁县共植树造林8万多亩,并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为闽江源造就了一个林分结构合理、质量优良的森林生态系统。”

12月1日,考察队一行攀登金铙山主峰白石顶,然后前往闽江源生态教育走廊,沿途开展生物多样性考察。金铙山白石顶壁立千仞,山崖上一处植物群落吸引专家学者的目光。“这是卷柏科物种,非常适宜在岩壁上生长。”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世品说,“旱季,卷柏叶子变得干燥,并且收缩卷起来,等到雨季吸水后才展开。它的生命力非常顽强,怎么旱都不死,所以也叫‘不死草’。”

“你们看,崖壁上这棵松树好奇特!”有人发出赞叹。

“这是台湾松,也叫黄山松。”陈世品解释道,“它的根系分泌一种酸,能够溶解岩石,帮助根系扎入石缝中。”

寄生岩壁上的植物,其生存之道令人叹为观止。随后,考察队顺山而下,来到今年夏天刚完工的闽江源生态教育走廊(第一期),领略独特的原始森林的魅力。

狭窄的林间古道从茂密的常绿阔叶林中穿过,这里分布着各式各样的生物,主要的建群种是壳斗科的钩栲树。地上不时可见散落的栗子,是森林馈赠给动物过冬准备的粮食。

随着森林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以前难得一见的黑熊、豹猫等动物也频频现身。闽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为动植物的乐园。

“近年来通过监测调查,发现了戴叉犀金龟、青球箩纹蛾等81种昆虫和大绿臭蛙、挂墩后棱蛇、棕噪鹛等8种脊椎动物分布新记录,以及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篦子三尖杉和晚第三纪古热带森林植被孑遗种疏花无叶莲2种植物分布新记录。”福建闽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陈晓明说。

原山原水原生态,是开展自然教育和生态旅游的最好资源。近年来,建宁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大力推进生态教育走廊建设,同时积极对接武夷山国家森林步道,把生态保护与森林景观有机结合起来,落实森林惠民,拓展旅游空间,倡导生态游、体育游等旅游发展新模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户外游憩需求。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