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潮声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古为今用 推陈出新

□刘益清

顺昌宝山之巅,双圣庙雄峙600余年。

自由灵动,自信开拓,自在善变,自适达人。不论是通天大圣,还是齐天大圣,由石猴演变成灵猴的大圣文化信俗,折射的是中国人在恶劣的生存环境面前,无畏无惧,战胜千难万险,积极逐梦、圆梦的乐观向上精神。

齐天大圣是两岸民众和海外华人心目中的重要保护神,为广大信众奉祀拜谒,福建民间自古就有“山尊大圣、海祭妈祖”的习俗。早在唐朝,齐天大圣的信仰就已在福建地区形成了民间普遍的信仰习俗,特别是福建的闽北、福州、莆田及周边地区早在唐末宋初就已经有多处奉祀齐天大圣的齐天宫。据《闽都别记》第138回记载,古时福州城市乡村,都建有丹霞大圣的庙宇,而且庙宇的名字就叫作“齐天府”,俗称为“猴王庙”,目前最古老的物证,是位于闽安镇廻龙桥东头的圣王庙。廻龙桥建于唐末,圣王庙当有千年的历史了。

顺昌的齐天大圣信俗,是由最初的猴神崇拜不断演化而来,早在《西游记》成书和孙悟空形象出现之前,已经在民间传承了数百年。在顺昌各地,供奉齐天大圣形象的神庙既有白衣秀才形象,也有大圣五兄弟形象,或猿猴形象,皆不同于《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形象,可见顺昌的齐天大圣形象多样化且历史悠久。

在顺昌山坳中的乡村,至今发现的通天祭坛达100多处,不少是元至正年间设立的,体现了大圣信仰在顺昌的在地普遍性和历史久远性。在宝山寺建筑群,大殿殿脊保留有明确的石刻纪年“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鼎建”,双圣庙旁石梁也阴刻纪年“大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以及多处宋元时期的墓冢形制、碑铭图案等,这些历史实物佐证双圣庙至少是元末明初的历史遗存。双圣庙是国内发现始建年代最早的齐天大圣庙宇之一,比吴承恩的《西游记》至少早200年,可以说是齐天大圣庙宇之宗源。顺昌齐天大圣信仰,极有可能对之后的《西游记》成书及孙悟空形象的形成产生过重要的作用,《西游记》中孙悟空的血管里,可能流淌着顺昌“大圣”的血。

在顺昌,由大圣信仰所衍生的齐天大圣生日祭典,于每年农历七月十七举行,其规模之大,参与者之众,场面之壮观,祭仪之庄严隆重,极为引人瞩目。许多民俗颇具精神演绎与群众全民健身的特征。

中国人的童少年代,几乎都阅读过《西游记》,或接触过同类的影视作品,几乎无不对孙悟空的七十二变本领充满敬仰。在我心目中齐天大圣之所以为齐天大圣,正是因其拥有七十二变的惊人本事,能上天入地,用千方百计千变万化破解任何难题,所以理所当然成为凡人膜拜的偶像。

悠悠万事,变则通,通则久。中国古代最神秘的哲学经典《周易》,就是探索宇宙变化的规律和法则。李耳在《道德经》强调的道法自然之“道”,也是千变万化之中的道。古往今来,中国人在对自然与社会的格物致知中,穷究生命生存生活的大道理,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圆了自己对苍生和自然的梦想与理想。

齐天大圣是一个人格化、理想化的生命形象。他勇敢无畏斩妖除魔,他正直善良扶助众生,他源于天地,归于天地,干净得像一阵风,纯粹得如电闪雷鸣。形形色色的坏蛋都怕他,受苦受难的人们都呼唤他。他在,玉宇澄清,人间无灾。所以,毛泽东同志在诗中满怀激情赞叹: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

大圣信俗,源于山区,传于沿海各地,跨海越洋,远播台港东南亚,成为广大华人的一种文化信仰。在与时俱进的当下,我们更要从大圣文化中汲取精神养分,在五千年文明的强大力量启引下,以通古今之变的气度气魄,实现推陈出新、古为今用的目的,开时代新风新智,共圆伟大的复兴之梦和人人幸福生活之梦。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