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莆田观察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秀屿区埭头镇:春风化雨,激活乡村治理效能

本报记者 陈汉儿 通讯员 陈世玉 张蓝蓝

镇村干部、网格员在石城村会商研判室开会。 (资料图片)

埭头镇山海风光秀美。 许武 摄

乡村是最基本的治理单元,也是社会矛盾产生的重要源头和化解的关键环节。去年以来,秀屿区埭头镇全面开展“一厅一会一室”(即村民议事厅、乡贤调委会、会商研判室)建设,引入“有理无理‘乡贤评理’、评理不成‘村民评议’、公道人心‘道德评判’”的“三评模式”,结合埭头好公民行为规范,推动乡村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社会氛围。

上月,省委政法委授予埭头镇福建新时代“枫桥式工作法”先进典型荣誉称号,埭头镇石城村获评第三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道德引领,乡村治理有魂

走进石城村,新貌惹人喜。合作社里生产忙,文化广场欢乐多。

曾是贫困渔村的石城,利用侨胞经营航运业的优势,不断“走出去、好起来”,如今它是莆田市重要侨乡,也是“全国文明村镇”“全国绿色小康村”。村子何以变得越来越好?

“在这里,党员干部亮身份、干劲足,‘道德五星’作表率、带好头,村规民约善引导、人人守,村民的日子自然节节高。”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林高成总结道。

借助滨海优势,近年来石城村带动成立鲍鱼养殖专业合作社,以公司化运营强健集体经济,建设鲍鱼养殖基地1000亩,年蓄养量约3000万粒,年利润约3000万元,每年为村集体增收15万元。同时,大力发展海洋捕捞这一传统产业,每年可创收2000多万元。

经济基础扎牢了,随之而来的,村内供水、道路、改厕、亮化、绿化等问题被一一解决,治安防控、应急管理体系不断健全。

村民的腰包越来越鼓,投身乡村的力量也越来越强。41岁的林海青是埭头镇石城村第2网格第5单元的单元长,也是村21人巾帼生产队的成员之一,因十分热心公益事业、公共事务,去年,她获评埭头镇首届“道德五星”人物。

“这份荣誉带来的,除了在全镇银行、通信、便民大厅等场所办事享受的便利实惠,更多的还是精神力量,这让我们在协助镇村开展工作时更有劲了,生活中也会有意识地去带动周边的人向上向善。”林海青坦言。

“德治以道德规范为准则,是引导村民行为自觉的‘软治理’。”埭头镇党委书记肖国华表示,“我们通过提炼‘埭头精神’,在全镇评树百名‘道德五星’人物,发挥民间伦理道德力量,营造崇德向善的良好氛围,逐步破解基层治理工作中的德治困境,以此带动民风乡风不断向好。”

好乡风带来好前景。埭头镇依托靠山环海的自然禀赋,发力“渔旅融合”,打造特色山海游、休闲游,同时发展三倍体牡蛎、黄瓜鱼、石斑鱼等生态渔业养殖,2022年全镇海洋渔业产值达49.2亿元。

法治保障,乡村治理有序

在农村,“土地”是个绕不开的话题。尤其在人多地少的沿海乡镇,居民常常为土地边界、权属争来吵去,大动干戈……面对记者,“90后”新“村官”,英田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林东曦讲述着自己的困扰。

英田社区是埭头镇第二大村居(社区),常住人口4685人,每年因建房用地导致的土地矛盾纠纷不少,乡村治理面临不小挑战。

基层存在的难点、痛点就是开展工作的着力点。作为最早开展“三评”的村居(社区),该模式已经在此落地生根,社区信访总量同比大幅下降。

去年发生的一起邻里土地纠纷,林东曦印象深刻。一户人家因房屋扩建与邻居产生纠纷,多次提出无理主张。社区干部经过实地走访,反复组织会商研判,仍是调解无果。在经过乡贤评理、居民评议后,当事人终于低头,接受了社区给出的解决方案。最后,社区将处理结果张榜公开,此事一锤定音,圆满解决。

“‘三评’模式尤其是道德评判具有引导风气和凝聚人心的作用,能有效破解以往在纠纷化解中法律手段太硬、释理说法太软的难题。”林东曦告诉记者,基层事务千头万绪,初次担任社区干部,“三评模式”无疑是他处理疑难杂症的妙方。

同样尝到“甜头”的还有赤石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林立珊,利用“三评模式”,他上任之初,就顺利调解了一起民转刑风险案件。“乡贤评理汇民智,村民评议集民意,道德评判安民心。有了一套规范流程,处理后做好公示,让当事人事了、心了。”

截至目前,埭头镇共有1227名乡贤评理员,他们在化解农村矛盾纠纷上具有丰富经验优势,通过发挥自身阅历、说服力、影响力,在评理过程中说“土话”,开“土方”,高效推动矛盾化解。

去年以来,依托“三评模式”,各村居乡贤调委会累计参与调处化解各类矛盾纠纷600多件,化解陈年纠纷、信访积案20余起。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