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深读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茶神”的文脉流传

政和为何茶香久远?这要从当地的地理气候条件说起。

政和县地貌属东南沿海中低山丘陵区,海拔在800米以上的高山区占全县面积的58%,有着华东地区唯一的连片面积最大的高山台地。境内河流交错,森林覆盖率高达79.6%,土壤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高山云雾出名茶”的独特地形,是天赐的种茶宝地。

2010年2月21日,央视新闻频道播出在陕西神木县宋代墓中出土的茶叶,经考古专家鉴定为福建的白毫银针。千年前的珍贵白茶再度引起世人关注。

在政和茶叶发展史上,唐末五代是一个极具历史意义的阶段。之所以如此说,是因为它为宋、明时期繁盛了450多年的北苑御茶缔造了“血缘”基础。

“北苑”位于古代建州东苌里之凤凰山,历经南唐、两宋、元、明朝,458年间一直是为皇家提供御茶的“龙焙”所在,它的创始人是数百年来一直被人们奉为“茶神”的张廷晖。

这位赫赫有名的“茶神”,与政和竟有着极其密切的血缘关系,名噪6个朝代的北苑御茶园,它的根脉也在政和。

唐乾符五年(878年),时任福建招讨使的张谨率官兵与黄巢义军鏖战,张谨战殁政和后,他的儿子张世豪、张世杰、张世表择居于政和杨源,开发凤山,在周边种植茶树,揭开了政和大规模人工栽培茶的历史序幕。“茶神”张廷晖就是张世表的嫡孙。

唐僖宗光启二年(886年),张世表移居建安东苌里,就是从杨源带去茶籽、茶苗,并选择与杨源地理环境相似的山地开辟茶园。

宋政和五年(1115年),关隶县向朝廷进贡白茶,宋徽宗品尝后龙颜大悦,将年号“政和”赐作县名,沿用至今。宋代是北苑茶高度发展时期,政和县自宋太祖时期起,就已创立“龙焙”,生产专为“贡御”的白毫茶。

明朝,政和白茶的发展已具有相当规模。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政和县各地茶园遍布,特别是西、南里,几乎无村不茶。

清朝,政和白茶进入鼎盛时期,这得益于大白茶茶树品种的发现和推广种植。大白茶树最早发现在政和县铁山乡(今铁山镇),相传光绪五年(1879年)东城十余里的铁山乡农民魏春生的院中有一棵野生的树,由于墙塌下来把树压倒,无意中压条繁殖,衍生新苗数株茶树,就移植铁山高崙山头,由此发明创造了“茶树压条法”。清朝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嫁女不慕官宦家,只询白毫与莲心”,体现了当时白茶的价值远远超过了金钱所能衡量的范围。

民国时期,《政和县志》中描述:“茶兴则百业兴,茶衰则百业衰”,茶为政和之经济命脉。1926年,政和白茶年销量达50多吨,号称政和茶叶的“黄金时代”。据1939年《闽茶季刊》记载,政和县有登记茶号54家,占全省茶号数12%。

如今,政和的茶产业更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