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山那边,有个敞开的武平

□本报记者 戴艳梅 谢婷 徐文锦

武平中山河国家湿地公园美景 李国潮 摄

乔装过的李国潮像一棵树,端着相机潜伏在千鹭湖的树林里。

周围是成片的湿地,飞鸟不时从身边掠过。远处的沼泽地里,传来此起彼伏的“啾嘎啾嘎”声。

他能清晰地分辨出,这是斑嘴鸭的叫声:“它们从北方飞来,然后就不走了。”

武平人李国潮是个老摄影师,已有近40年的“摄龄”。他的镜头里,从黑白到彩色、从胶片到数码,记录了这个“全国林改第一县”的点滴变化与发展。

李国潮还是个新“发烧友”——拍鸟。最近几年,他流连于武平中山河国家湿地公园,见证了大批斑嘴鸭南迁,也抢拍到公园里的一众贵客——蓝喉蜂虎、凤头潜鸭等珍稀鸟类。

这些“留鸟”,成为“来武平,我‘氧’你”的生动注脚。

家门口的“诗和远方”

谁也没想到,一个小县城里,会有这么大的湿地公园。

距离主城区10分钟车程,总面积2.3万亩的武平中山河国家湿地公园撞入眼帘,池塘、湖泊、沼泽、农田及森林交错。位于其中的千鹭湖,空气清新,扑闪翅膀的飞鸟影影绰绰,各种鸟禽的鸣声此起彼伏,仿佛昭示它们才是此间的主人。

它们,确实是这里的主人。据不完全统计,自2019年12月开园以来,公园内出现了297种野生脊椎动物,仅鹭科鸟类就有白鹭、苍鹭、夜鹭、池鹭、草鹭、绿鹭、牛背鹭等多种。

李国潮有段时间每天清晨4点多就到公园“追鸟”。2021年,他在公园里拍到了“中国最美小鸟”蓝喉蜂虎,估算出鸟群大约有60~80只。

他的照片一经发表就全网刷屏,总点击量超过千万。不是传统的观鸟地,武平千鹭湖却陆续出现各种珍稀鸟类,李国潮笑称:“都说春江水暖鸭先知,环境变好鸟类也一定先知。”

若非光影中曾经留下的记忆,很难想象,就在几年前,千鹭湖的外围还是一个养猪场。

当时,上下游及周边河道支流存在无序生猪养殖等问题,水质不同程度受到污染。由于生态环境修复基础设施不完善,近三分之二的湿地遭到严重破坏,水鸟和本土物种减少。

面对窘境,武平人发扬“敢为人先、接力奋斗”的武平林改精神,铁腕“治水”,多措并举持续开展生猪养殖业污染综合整治。2015年底,中山河国家湿地公园被批准试点建设,武平人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思想,在完成污染面源治理的基础上,探索出一条适合湿地生态修复和生态多样性保护的有效路径,建成了全国最大的湿地水生风箱树群落,打造了白鹭保护区……

一群人、一条心、一起拼、一定成。2019年12月,中山河提前一年通过国家林草局验收,成为国家湿地公园。美丽河湖的建设有效释放了生态红利,不仅实现人水和谐,成为武平人家门口的“诗和远方”,也吸引了八方来客,带动三产,加快推动山区群众增收致富。

数据显示,武平森林覆盖率达到79.7%。负氧离子含量平均3500个/立方厘米,是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空气清新”标准的3倍。

良好的生态不仅吸引了成群南迁的鸟类,也吸引了纷至沓来的骑行者,成就了武平独具特色的骑行文化。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老城关人李雄昌酷爱户外运动,和几个朋友一合计,自发成立了武平自行车运动协会。他们骑游武平时,将沿路的美景发布到本地论坛、QQ群等,陆续引起业内关注,也得到县文旅局的重视。

在县文旅局的牵头下,2015年,首届梁野山全国山地自行车爬坡赛举行。全国500名优秀骑手汇集武平,打响了武平在全国骑行圈的名气。

随后,武平县委县政府以此为契机,陆续打造了6条各具特色的骑行路线,并在沿途建设食、宿、游、养、研等产业一体化文旅综合体,设置骑游驿站、配备骑行管家,让普通游客“骑行武平,骑乐无穷”。

空气越来越好,人气越来越旺。如今,每年都有好几场全国性骑行赛事在武平举行。李雄昌也结交了越来越多的骑友,他说,当初只有协会会员才相约骑行,现在骑行变成了全民运动,主客都乐在其中。

李雄昌还发现了一个“小秘密”:周末和节假日常常偶遇骑行的县委书记张丽华。她和县直机关的干部都成为宣传武平骑行品牌的一员,将视野投入到广袤的基层,沿途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到广阔天地寻找“金娃娃”

在县城南侧,依山而建的是总面积350亩的心月公园。拾级而上,爬至山顶,天圆地方广场中间,一个直径9米的“福”字,让各方来客登高见福,身心舒畅。

去年刚刚建成开放的“心月”,不仅仅是一个公园。镌刻着群众首创基因的武平人,同时把它设计成户外的城市规划主题馆。远至郡县演变,近至国土空间规划,在这儿,武平的历史、当下和将来,都“敞开”在游客和民众面前。

从心月公园山顶远瞰,县城就像一个巨大的实景沙盘。南边,中山河国家湿地公园水清岸绿、河畅景美;北边,云雾缭绕中的梁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雄奇巍峨、林海莽莽。

位居湿地公园和梁野山之间的,正是全省首个落户在县里的省级高新产业园区——武平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这个以新型显示产业为主体的园区,如今在“沙盘”上也成了一道风景,挺起武平县的产业脊梁。

武平地处闽、粤、赣三省交界处,是福建省距离省会福州最远的县城之一。

过去,“省尾”的偏远位置一直被视为经济发展劣势。但思路一变天地宽,近年来,武平县在招商引资中敏锐发现,随着租金、原材料价格、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涨,许多产业从原来相对成熟的制造基地转移到成本相对低廉的其他地区,渐成趋势。

2019年,武平县招商团队到广东多次调研发现,当地的新型显示产业在转型升级中,有整体外溢的迹象。对于毫无产业基础的武平,能不能将其承接?和一些企业聊了聊,他们对距离广东不到500公里的武平颇感兴趣,“省尾”变成了优势。

有了大胆设想,还要小心求证。2020年9月,听说“海峡两岸新型显示产业高峰论坛”在南京举办,600多位国内外专家出席会议,武平县领导坐不住了。

张丽华带着县工信科技局局长李开东一行直奔南京。没有票,想办法进入会场后,全程站着听完了主论坛和三个专题分论坛。随后,他们在酒店大堂“守株待兔”拦截了中科院院士欧阳钟灿等人,说明来意,并把事先准备好的武平发展新显产业的调研报告递上。

欧阳院士被他们的执着和用心所打动,详细了解研判武平的基本情况,给出中肯意见:武平可以发展新显,但要走特色化、差异化的路子,重点发展中小屏。

专家的话给他们吃了定心丸。4年来,武平一心一意推动新显产业发展,截至目前,新显产业链已初具雏形,共有109家企业分布在产业链上中下游。今年1—8月,其中41家以新型显示为重点的信息产业企业,产值占全县规上工业的30.8%。

回顾新显产业从无到有的历程,张丽华很感慨:“谁说山区不能发展高新产业?最重要就是要推倒惯性思维那堵墙,到广阔天地去寻找‘金娃娃’。”

山区走出去,人才流进来。近年来,许多新显人才随产业迁进,成为“新武平人”。“我去年申请调到武平,不到一个月就把孩子也带过来了。”福建希恩凯电子有限公司采购经理涂抵柱原先在广东惠州上班,根据当地政策,子女无法就读公办学校,两个孩子只好留在湖北咸宁老家。

吸引他到武平的,恰恰是人才政策:除了生活补助、住房补贴等外,还对子女就读“快速安置”。

“武平产业发展快,政策环境好,‘主客共享’的举措落实到方方面面,让人感觉很温暖。”该公司总经理余红霞介绍,希恩凯是入驻园区的第一家新型显示终端成品企业,入驻4年来,员工数从原来40多人发展到现在400多人,成为武平“磁吸力”的生动见证。

老百姓的车,停进政府大院

“主客共享,温暖舒适”。这座小城敞开怀抱努力打造的温暖IP,已然深入人心。

冬日的武平气温骤降,环卫工人兰善增心里却暖乎乎的。

打扫完责任区,他来到位于教育路的爱心驿站,倒上一杯热水,坐下休息。两年前,在户外风吹日晒做环卫工作的日子,兰善增记忆犹新。“以前没有爱心驿站的时候,夏天只能蹲在树下乘凉,冬天在街上冷得发抖。”兰善增说,“现在有了驿站,工余时可以到站里喝口热水,中午带了饭菜也可以加热,设施比家里还齐全。”

这个十几平方米的小屋虽然不大,但烧水壶、微波炉、多功能手机充电口、空调、应急医药箱等基本设施一应俱全,可以满足户外劳动者饮水、热饭、休息和如厕等基本需求。

不仅仅是和兰善增一样的环卫工人,爱心驿站也向所有人敞开。交通警察、外卖小哥、公交车驾驶员等户外劳动者和普通市民均可在每天8时至18时随时进来歇脚,环卫工人则可以24小时刷脸进入。目前,44座爱心驿站遍布全县城区和乡镇,成为武平群众的“暖心港湾”。

公共资源,百姓共享,是武平始终秉持的初心。

一年多来,住在政府路附近的居民,下班回家后不用费心“抢车位”,而是把车开进县政府大院里。

为了缓解群众“停车难”,去年10月1日起,武平县政府大院带头打开“大门”,大院内停车场工作日的夜间对外开放。同时,城区21家机关企事业单位500个停车位实行周末和法定节假日对外开放。

决策前,有工作人员提出异议:“会不会影响到白天公务车辆停放?”

“有顾虑,可以一一列出来,提前想好预案。但我们做事的出发点,想的应该是帮老百姓解决困难。”县委书记张丽华说。

敞开政府大院,需要勇气与魄力,更需要自信与担当。“事实证明,开放一年多来,大院停车场内秩序井然,群众很欢迎,也很配合。”武平县城市管理局城市监察股股长朱兆盛说。

在县政府的带动下,许多乡镇也开始让公共资源“敞开来”,让百姓“走进去”。

稻谷丰收季,正是村民的集中晒粮月。过去,村民多把谷子晒在道路两侧,除影响交通之外,稻谷还容易被汽车碾压,造成损失。

而今年,金灿灿的粮食铺在了许多乡镇辖区的广场上。万安镇、民主乡、中赤镇等乡镇,开放村部、健身广场、文化中心等,为农户集中晾晒“腾地”。

阳光洒在稻谷上,也照在老百姓的笑脸上。“广场这么大,两三天就晒好咧。今年稻谷一点都没坏!”中赤镇中赤村村民朱锦华说。

共享公共资源,拆掉的是无形的墙,打开的是老百姓的心墙。

开放、共享理念深入人心,这样的武平,暖心也舒心。

谁都可以听,谁都可以讲

12月6日晚,来自武平县十方镇的李珍,手上攥着一个装着随身物品的塑料袋,目不转睛盯着舞台。

台上,“吕洞宾”似笑非笑地刁难凡人:“特来宝号买药四味,你听了,一要买称心丸,二要买如意丹,三要买烦恼膏,四要买怨气散。”“白牡丹”不卑不亢回应:“那四味药材么,我早早予你准备好了。”

人神相斗的剧情,引得台下时而屏息,时而哄笑。

李珍也咧嘴笑起来。到县城当保洁员两年多,每周三、五、六,她下工后都会先拐到兴贤坊文化街区的梨园门口,听上一小时闽西汉剧,再回租屋。

闽西汉剧,是客家人情有独钟的古老剧种。武平县于上个世纪50年代就成立了汉剧团,成为全省唯一的县级汉剧专业表演团体。在政府的资金和政策支持下,这些年武平汉剧团下乡村、进校园,且每年仅在梨园演出就达150场。

“人气很旺,经常有家长带着孩子过来听。”武平汉剧团团长钟文锋说,多年的演出积累了广泛的群众基础,而兴贤坊这个敞开的文化街区自2020年建成运营后,人们有了“梨园”这个固定打卡点,听戏就听得更勤了。

激活基层文化生活的一池春水,不仅要有“台”,更要有“戏”。在街区中央的梁山书院,2022年,“武平故事会”开讲。

通过“政府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模式,当地的“五老”人员、本土文化能人、青年宣讲员、道德模范等党员群众纷纷登台,将党的创新理论以及武平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通过“武平故事会”与群众共享,迄今为止已举办了89期,参与群众上万人次。

分享的声音还从与兴贤坊相隔两公里的县公共文化中心传来。

“一个人的成长和读书是分不开的,读书让人享受到来自灵魂深处的愉悦。”12月7日晚,在县文化中心图书馆,来自平川街道的50多名党员干部围坐一堂,围绕“读书对人生的意义”主题交流心得。

参加读书分享会的机会,是平川街道“抢”来的。

近年来,武平打造“书香机关·韵味武平”全民阅读品牌,每周四晚在县文化中心图书馆开展读书分享活动。

主办单位需提前向县委宣传部预约申请。1个月前,平川街道申请到专场分享后,便在公众号上向党员干部发布报名通知。

这场分享放在图书馆开放式的空间里,围观的群众或坐或站聆听分享,可以随时举手提问。

“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不仅能在阅读中结交朋友,更能在阅读中带动他人。”县图书馆馆长黄惠英观察到,从百姓喜闻乐见的“故事会”到促进深度思考的“读书会”,群众的不同文化需求得到满足,精神更加丰盈,幸福感越来越强。

这种幸福感,黄惠英也在许多特殊人群的脸上看到。在文化中心一楼的视障阅览室,一本本八开大的盲文书籍把柜子填得满满当当,打开后,深褐色哑光的牛皮纸上印满了密密麻麻的凸点,手指划过,上面的文字如河流般,静静地淌入盲人的脑海。

视障人士邓金权是这里的常客。他喜欢立在柜子前,一站就是半个小时。累了就踱到一边去听书,那儿备着一台智能听书机,将书放在感应面板上,即刻传出琅琅读书声。

而视障阅览室的隔壁就是阳光无障碍影院,视障人士可以通过实时的画面剧情讲解,感受电影中的人生百态。

“在这里,我可以和普通人一样看书、看电影,感觉自己的世界变得越来越大。”邓金权说。

交流多了,世界就越来越大。

武平老百姓盼着盼着,12月26日,龙龙高铁龙岩至武平段正式通车运营,各类往来更加便利了。武平人有了新的目标:全力推进武平至梅州段的建设,快速架起通往粤港澳大湾区的黄金通道,致力于打造“老区+湾区”的对口合作样板。

山城武平的大门越敞越开,更多飞鸟与森林、人才与产业、百姓与政府、讲述与听见的故事将被不断续写、上演。


记者手记

力量之源

行走在武平,没有惊艳,却总有惊喜。敞开的政府大院、敞开的爱心驿站、敞开的文化街区,以及敞开大门拥抱时代的勇气,不经意间就撞个满怀。

小城武平有力量。

在街头巷尾,在干部群众身上,在“水波不兴”的日常中,记者感受到了一股流淌着的力量,感受到了一股干事创业的劲儿。

那是精打细算。武平底子薄,基础相对薄弱,面对亟待发展的产业,他们不是“大干快上”,而是大胆设想,小心求证,引进、培育适合武平“水土”的新显产业链。

那是精雕细琢。他们以生态立县,发动每一个参与者共同努力,擦亮全国文明城市这一“亮丽”品牌,努力把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

那是精益求精。他们整合各方资源,尊重群众首创,激发内生动力,积极发展林下经济,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并带动群众增收,聚力建设武平老区苏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这座因20多年前“林改”而广为人知的小城,从政风、产业、生态、文化等方面呈现出开放共享、温馨舒适的新风貌,不断滋养本地群众,吸引八方来客。

力量之源来自哪儿?

来自勇于担当、为民服务的公心;来自解放思想、抢抓机遇的信心;来自“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的恒心。

没有豪言壮语,只有“从我做起”。

全党上下正如火如荼开展的主题教育明确提出,以推动高质量发展、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新成效检验主题教育成果。在“武平人”身上,我们看到了生动实践。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