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6
78910111213
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
28293031
第03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办好“头等大事”,端牢“福建饭碗”

建宁县稻田风光 建宁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开栏的话

小寒已至,春归有期。

刚刚过去的2023年,全省农业农村系统深入学习“千万工程”经验,以确保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为底线,以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乡村建设水平、乡村治理水平为重点,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强化农民增收举措,扎实推进农业农村稳中有进、稳定向好,为全省发展大局发挥了“压舱石”作用。

年终岁首,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召开之际,福建日报推出《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专栏,深入报道过去一年福建农业农村发展亮点,展望新一年乡村振兴新途径。


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

“头等大事”务必“头等重视”。过去的一年,福建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持续加大稳粮惠农政策力度,全力守护4100多万福建人民的“米袋子”“菜篮子”“油瓶子”“肉案子”“果盘子”。

2023年,全省粮食播种面积1261.66万亩、产量511万吨、单产404.99公斤,实现面积、产量、单产“三增长”。省内鲜猪肉基本自给,鲜蛋、生鲜乳自给保障水平继续提高,茶果菜菌、林竹、水产品等全面增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总体合格率保持全国前列。

种粮信心从何来?

从春耕到“双抢”,再到秋收,去年福建粮食生产历经台风、强降雨、农资成本高涨等重重考验,依然顶住了压力,实现了来之不易的丰收。

粮食生产韧性何以形成,抓粮种粮信心从何而来?

“我们制定省委常委粮食安全工作职责清单、省政府领导班子成员年度粮食安全重点工作职责清单,逐级签订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书。”省委农办有关负责人说,考核指挥棒下,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严格落实,属地责任层层压实,粮食安全底线牢牢守住。

为保护调动种粮积极性,福建在落实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等中央稳粮惠农政策基础上,出台系列政策支持粮食生产。

去年年初,省农业农村厅、省财政厅联合出台《2023年稳定粮油生产九条措施》,在此基础上,九市一区和所有涉农县(市、区)均出台叠加稳粮政策。

粮食产能区项目县对流转耕地100亩以上、流转时间3年以上的主体,给予每亩200元一次性奖励;省级对规模种植早稻且连作晚稻30亩以上的经营主体,按早稻实际面积每亩最高奖补200元;对再生稻种植户给予每亩20元催芽肥补贴……力度更大、范围更广、含金量更高,干货满满的政策“大礼包”,让地方抓粮更有动力,农民种粮更有底气。

农民保险扩容,农民信心加倍。过去,农业保险以保障种子、化肥、农药等直接物化成本为主,保障水平相对有限。去年,全省10多个县(市、区)试点开展水稻完全成本保险试点,探索将土地租金、人力投入等非直接物化成本纳入保障范围。同时,福建去年还将再生稻再生季纳入保险保障。这意味着,再生稻的再生季也能视同一季投保,这在全国属于率先探索。

金融活水,为粮食生产保驾护航。去年3月,省农业农村厅与兴业银行联合推出“兴业惠粮贷”。该贷款产品面向全省粮食从业者,提供最高500万元的信用额度,并给予优惠贷款利率,累计发放贷款8.1亿元。

扩种空间从何来?

小寒时节,浦城县石陂镇申明村,冬闲田“不闲”。去年11月再生稻收割后,陈兆武便赶着茬口播种短生育油菜,既响应国家号召扩种油料作物,又能趁着冬闲培肥地力。

陈兆武是当地再生稻种植大户。2020年,他开始试种再生稻,种植面积从最早的1000亩增加至如今的3500亩。在省农科院、福建农林大学和浦城县农技人员的帮助下,亩产纪录持续刷新,实现了“吨粮田”目标。去年,陈兆武家的再生稻头季平均亩产750公斤,再生季平均亩产300公斤。

“再生稻头季收割后,稻桩上休眠的腋芽,在一定条件下可重新萌发,约两个月后就能成穗,实现‘一种两收’。”省农业农村厅有关负责人说,再生稻为光温条件“一季有余,两季不足”地区,提供了粮食增产新方案。近年来,福建大力倡导发展再生稻,通过品种创新、农机农艺融合等技术创新,破解了头季稻机收难题,实现再生稻全程机械化生产。去年,全省再生稻种植面积达到15万亩。

鼓励发展再生稻,是福建千方百计扩大粮食种植面积的重要策略之一。

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田”,人均耕地面积0.33亩,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基于这样的省情农情,福建多管齐下,打出粮食组合拳,有效激活耕地资源——

向时间要潜力:推广烟稻轮作,引导蔬菜大棚轮作一季水稻,泉州等地利用胡萝卜地微喷灌节水设施,发展“胡萝卜-旱作稻”轮作模式,去年全市在惠安、晋江等地推广该模式4000多亩,今年计划扩种至1.2万亩。

向空间要潜力:支持各地开展抛荒山垄田复垦复耕种粮,持续开展“我在乡间有亩田”活动,推进撂荒地复垦种粮5.1万亩;鼓励各地利用幼龄果茶园、边坡荒地间作套种、扩种大豆、马铃薯、甘薯、玉米等旱粮,有序引导低效果茶园还粮。

增产潜力从何来?

不久前,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等专家,来到上杭县庐丰畲族乡烟后稻“福香占”绿色栽培千亩示范片,开展测产验收工作。测产结果显示:平均亩产干谷621公斤,再创丰收佳绩。

近年来,庐丰畲族乡实行烟稻轮作的耕种模式,示范推广优质水稻新品种。由谢华安团队选育的优质稻品种“福香占”,就是近年来的明星品种。该品种丰产性好,稻米品质优,并且耐储藏,进仓二至三年,不加任何物理措施干预,基本不陈化,曾荣获第三届全国优质稻米食味品质鉴评(籼稻)金奖。

去年,中央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作为粮食主销区的福建,如何扛起责任,展现粮食增产的福建担当?耕地与种子,是粮食生产的两大要害。福建紧抓“要害”,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我们坚持高起点谋划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按照‘灌排化、机械化、田园化、生态化、数字化’要求,推进农田连片整理和生态建设,实施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集中力量打造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绿色生态农田。”省农业农村厅有关负责人表示,去年福建被列为全国高标准农田整体建设东南区唯一示范样板省,高标准农田亩均财政补助从1600元提高至2400元,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118万亩、占计划131%。

正在实施中的“十四五”种业创新与产业化工程(2021—2025年),重点开展优质绿色水稻、优质专用甘薯与马铃薯、鲜食玉米、特色果蔬、食用菌、白羽肉鸡和高产蛋鸭等10个育种攻关与产业化开发项目。去年,该工程共育成水稻、玉米等农作物新品种37个,其中米质达部颁一级优质食用米标准有7个。目前,全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8.6%以上,优质专用率达87%以上。全省杂交水稻制种面积超60万亩,产量超1.2亿公斤,面积产量持续保持全国第一。

“米袋子”稳,“肉案子”“菜篮子”“油瓶子”“果盘子”同样保障有力。

去年,福建推进生猪稳产保供工程,全省能繁母猪存栏量稳定在90万头以上、规模猪场保有量5000家以上。新改扩建设施蛋禽和草食动物规模养殖项目15个,新增蛋禽存栏200万羽、奶牛存栏4000头。省内鲜猪肉基本自给,鲜蛋、生鲜乳自给保障水平继续提高。蔬菜基本实现周年均衡供应,茶叶、水果、食用菌等特色农产品量足质优。同时,深挖油料扩种潜力,启动实施油茶产业发展三年行动,利用冬闲田扩种油菜13.6万亩。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