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专题 上一版 下一版  

追寻谷公足迹 汲取奋进力量

山海赤子 寸心千古

谷文昌故居坐落在巍峨的太行山下。 沈昊鹏 摄

谷文昌故居是一座简朴的四合小院。沈昊鹏 摄

原红旗大队生产队长王盛庭向采访团记者讲述谷文昌事迹。沈昊鹏 摄

如今隆陂水库依旧发挥着饮用和灌溉农田的作用。沈昊鹏 摄

采访团记者来到三明市宁化县石壁镇隆陂水库谷文昌纪念园采访。沈昊鹏 摄

采访团一行在东山八尺门渡槽采访。沈昊鹏 摄

位于河南省林县(今林州市)的谷文昌生平事迹展内,一幅由中央美院创作的大型油画格外引人注目。油画上一边是绵延的太行山,一边是浩瀚的东山湾。从太行到东山,是谷文昌一心一意为老百姓办实事的平凡一生,更是“四有”干部谷文昌光辉的一生。

日前,在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之际,记者跟随采访团踏上了寻访谷文昌足迹之旅,追思榜样,传承精神。

石匠生涯塑匠心

巍峨的太行山下,苍溪河一路蜿蜒,河岸上坐落着一个小山村——南湾村,这里就是谷文昌的家乡。

南湾村位于河南省林州市石板岩镇郭家庄,村庄依山傍水,风景秀美。村落周围有狐梯眉山、刘家岩山、马安垴山、古江坡山。村落内民居组群多为明清建筑,保存较为完整,风格古朴。大部分民居朝阳依山而建,就地取材,结构多为石木结构。由于石材的制作工艺难,因此建筑物用料较粗大,外观坚实厚重。

拾阶而上,记者来到了谷文昌的故居。推开一扇老木门,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四合院,院内的梨树已经结满了果实。房屋内陈列着谷文昌事迹展板、珍贵文物、档案资料等,展示着谷文昌同志光辉的一生。

“我二伯谷文昌小时候家里穷,为了讨生活,他闯荡山西打短工、做石匠,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谷文昌的侄子谷财义说,因为手艺精湛,为人厚道,谷文昌被雇主们称为“巧石匠”。

在外打工期间,谷文昌人缘很好。他给人家做活,从不多收工钱;他同情穷苦人,知道穷苦人添置一件家具不容易,都尽量少收工钱;看到一些困难家庭的房屋缺角少棱、缺砖少瓦,就免费给人家安上补上,因此大家都喜欢找他干活。

谷文昌生平事迹展内,再现了谷文昌在雇主家做石匠的场景。“靠山吃山,林州最多的就是石匠,参加革命之前的谷文昌也是一名石匠,这个职业大大影响了他,艰苦奋斗、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深植在他的心中。”谷文昌生平事迹展的讲解员纪东宏为大家介绍道,工匠之乡林州孕育了谷文昌的匠心精神。这也使得他无论走到哪里、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追求极致,永不放弃。

1969年冬,54岁的谷文昌被下放到三明市宁化县禾口公社红旗大队。1970年,石匠出身、在东山有建设红旗水库经验的他,被“点将”到闽西北地区第一座中型水库隆陂水库任总指挥。上任后,谷文昌高度重视工程质量,对坝上的土质砌石问题把关十分严格。当时料场的土层比较薄,草根、树枝、树皮多,他每天都亲临现场,亲自检查,决不让含有草皮、树根、腐殖土、小石块等不合格的土进入坝内。

“记得有一位民工把一车腐殖土从两公里外的料场运到坝上,谷文昌发现后对其进行严肃批评。”原隆陂水库指挥部施工技术员张瑞栋回忆道,发生这件事后,谷文昌召开了各连队负责人和施工人员会议,进行工程质量教育。要求各连长亲自把关,规定连长负责质量问题,同时要求施工人员对土料的质量要从料场抓起,从而保证坝上用土的质量。50多年过去了,如今隆陂水库依旧发挥着饮用和灌溉农田的作用。

在河南省林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中心主任杨玉东看来,工匠职业的核心遵循就是规矩,所谓的规就是圆规,矩就是直角(直尺),石匠盖房子离不开圆规和直尺,正是石匠这个职业培养了谷文昌的规矩意识,也是谷文昌一生都保持着心中有戒的源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员干部要守规矩,谷书记就是最好的典型。”杨玉东说,谷文昌甚至给自己定了不少在别人看来不近情理的规矩。比如,谷文昌压住爱人工资不许调,一压便是32年,直至他去世3年后才长一级;哪怕仅是单位的一辆自行车,也不许孩子们碰一碰,只是因为它姓“公”;小儿子高中毕业符合招工政策想留在漳州,他偏要儿子下乡当知青,因为“我不带头,怎么说服别人?”儿子想到东山下乡,他不同意,“都知道你是我儿子,会关照你,你得不到应有锻炼”……而正是这些,让老百姓更加敬仰、热爱他。

太行山下锻初心

谷文昌的老家太行山是一片红色沃土,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这里创建了革命根据地,建立支部,发展党员。谷文昌看到中国共产党为当地的老百姓修水渠、打恶霸、分田地,办了很多实事好事,深受鼓舞。

1942年,谷文昌在山西长治给人干活时碰到了一位老乡,得知八路军来到了自己的家乡。谷文昌听后激动万分,立马结清工钱,昼夜兼程奔赴家乡。在家乡找到党组织后,谷文昌捐出了自己的全部积蓄支持革命事业,由于工作积极,他被推选为农会主席。那时,他白天帮着八路军到5公里之外的大小村庄送信,晚上再顺着崎岖不平的羊肠小道回到民校学习,回到家时经常天都亮了。1944年3月,谷文昌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林北县第七区早期共产党员之一。

入了党,就要一辈子听党话、跟党走。在谷文昌的一生中,听党话跟党走是他永远不变的信念。1949年初,他按照组织要求,作为地方干部从家乡河南省林县出发,随着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南下接管福建东山。

谷文昌故居里展示的一张发黄的烟盒(复制品)背面,写着谷文昌等六人的保证书。“每人家庭早有准备,家庭不会拖腿;阴历正月初九早饭集中十区署,保证当天下午报到平房庄。特此保证。组长谷文昌,副组长杨永修。申周朝,郭玉守,元为德……共六人。”另一张南征政民工作人员登记表上,“家庭有啥困难”一栏,填着“没有困难”;“本人对家庭照顾的依托人姓名”一栏,填着“依托兄弟谷文德”。当时,谷文昌的母亲已经60余岁了。

一张保证书、一张南征政民工作人员登记表,大写着一个党员对党的无限忠诚。

“不带私心搞革命,一心一意为人民。”在东山工作期间,谷文昌将这句话写在笔记本上,践行了一辈子。1969年冬天,已从东山县调到福建省林业厅任副厅长的谷文昌遭受残酷批斗,全家被下放到宁化县禾口公社红旗大队当社员。面对人生挫折,他毫无怨言。

“当时,我们红旗大队有700多人,耕种着500多亩田地,其中400多亩是冷水山垄田。因为田地贫瘠,严重缺肥,导致产量低下,亩产不到300斤。”原红旗大队生产队长王盛庭回忆说,谷文昌一到红旗大队,顾不上身体劳累,就和大队党支部书记王定权一起,转遍全大队的山、水、田,通过深入调查研究、把脉问诊、“解剖麻雀”,分析得出粮食产量低的原因:田水串灌,浪费水,流失肥力,还容易引起病虫害传播;高秆疏植,影响产量;长期施化肥导致土壤酸化和板结。

为此,谷文昌提出了指导意见:施用有机肥,将串灌改为轮灌,留住田里的肥力;改良品种,将过去的高秆稻改为矮秆的“珍珠矮”,合理密植,增加植株。“药方”开完,支委们非常佩服,称谷文昌是“水稻专家”。

“老谷还身体力行,每天天刚放亮,他就和史英萍大姐一手拎粪箕,一手持粪铲,在街头巷尾、屋角路口捡拾猪粪、牛粪、狗粪。”如今,谈起谷文昌的奉献,原红旗大队宣传队队员伍开林仍颇为感动。

在谷文昌的帮助下,红旗大队粮食产量由原来年产不足三百斤增加到上千斤,全村人从年头吃到年尾吃粮不断顿,当地老百姓也亲切地称谷文昌为“谷满仓”。

无论肩负重任还是身处逆境,谷文昌从未忘记党员身份,从未褪去党员底色,从未动摇入党初心。他心中有党,心中有民,任何时候,任何境遇,都把一心为民作为执政的价值追求,把人民的利益摆在第一位,生动地诠释了中国共产党赢得人民群众拥护和支持的根本原因。

实事求是得民心

“县委书记的好榜样谷文昌也是实事求是的典范。”谷文昌生平事迹展讲解员纪东宏说,1946年左右,石板岩山区划分成分。按上级政策,石板岩应有地主、富农若干。谷文昌实事求是地向上级反映情况说,平地有几十亩、几百亩的,才应划为地主成分,石板岩地最多的人也就十来亩山地,划为地主成分不符合山区实际。上级采纳了谷文昌的上述建议。在划定成分过程中,谷文昌等人根据产量划成分。有个李老汉,一些人认为他应该为富农,结果一算产量,距富农标准差两斗,最终被划为上中农。

1948年1月至3月,中共太行五地委根据上级党委决定,在林县桑园召开了区委书记以上干部整编会议(简称“桑园整编”),会议以查阶级、查思想、查作风,整顿组织、整顿思想、整顿作风为主要内容。会议中出现了“左”的倾向,许多干部受到了过头的批评和不应有的处分。面对这种情况,谷文昌在心得体会中写道:该给干部撑腰,还是要给干部撑腰。

“在东山工作期间,谷文昌一以贯之地坚持实事求是,尊重客观事实,从不计较个人荣辱得失。”谷文昌纪念馆讲解员朱佳李介绍,新中国成立前夕,撤退台湾的国民党军从东山掳走青壮年4792名,依照当时两岸硝烟对立的情势,这些壮丁家属一旦被扣上“敌伪”的帽子,就成为对立的阶级敌人。“共产党人要敢于面对实际,对人民负责。国民党造灾,共产党要救灾。”在当时形势下,谷文昌冒着政治风险向县工委提议,将“敌伪家属”改为“兵灾家属”,政治上不歧视,困难户予以救济。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两字之差,彰显了谷文昌作为一个真正共产党人的勇气和胆量。

一项德政,赢得民心。1953年7月,国民党部队万余人突袭东山,我守岛部队不过千人,兵力悬殊。东山群众特别是妇女,肩挑手拎,车轮滚滚,为前线运水送粮。保卫战胜利后在评选立功受奖的东山群众时,“兵灾家属”竟占了一半以上。

为官避事平生耻。谷文昌善于从解决好人民群众最需、最盼、最急、最怨的问题入手,自觉把使命放在心上、把责任扛在肩上,敢于较真碰硬、敢于直面困难,善始善终、善作善成,创造了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

河南省林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中心主任杨玉东认为,一个英雄的形成,不是偶然的。谷文昌从一个打石匠到“四有”书记,不是到了东山才形成的,而是通过他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一点一滴形成的。在林州工作期间锤炼出来的优秀品质,在谷文昌造福东山、锻炼成为“四有”书记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磨灭的基础性作用。(黄小英)


记者手记

寻访谷文昌 践行总要求

日前,漳州市委宣传部、东山县委宣传部组织中央、省、市、县四级媒体记者,以及谷文昌纪念馆、向东渠事迹展示馆讲解员代表,开展“追寻谷文昌足迹”主题采访活动。

活动期间,采访团先后到谷文昌同志的老家河南省林州市,1969年谷文昌同志下放农村所在地三明市宁化县,以及漳州市云霄县、东山县,追寻谷文昌同志的生活、工作、学习足迹,再现一位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的“四有”干部的先进事迹。

“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是此次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总要求。在河南省林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中心主任杨玉东看来,这次主题采访活动就是在践行总要求。

谷文昌是习近平总书记数次点赞的“四有”书记,他之所以一直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敬仰,是因为他在任时不追求轰轰烈烈的“显绩”,而是默默无闻地奉献,这种“潜绩”,是最大的“显绩”。他的事迹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如何重“潜绩”,如何为老百姓办实事。这次主题采访活动深入挖掘在基层、民间广为传颂的谷文昌事迹,本身就是学习思想的一个过程。

采访团将这些鲜活的事实、故事挖掘出来,为河南、福建两地党员干部加强党性教育、党性修养提供了教育教材,同时也为新闻宣传部门加强党性锻炼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载体。

此次主题采访活动也是新闻宣传部门“四下基层”的一个重要抓手,是增强“四力”建设的一个重要载体。通过采访,锻炼了记者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从而做到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从实践中挖掘精神、验证精神、体现精神、传承精神。

一系列新闻作品出炉,是新闻宣传部门在新的历史时期作的新贡献、新收获、新成果。此次主题采访活动无论从哪个角度讲,都是接着地气、冒着热气,推动着主题教育形式活起来、内容富起来。杨玉东希望河南、福建两地将来能进一步加强互动交流,把这个学习模式坚持下去,把习近平文化思想落到实地、落到实处,落到老百姓心中。

(黄小英)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