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时事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MadeinChina”的分量

中国制造业连续14年规模全球第一

当全球制造业遭遇多重挑战,中国制造能否经受考验?

1月19日发布的最新数据给出了回应: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和多重因素挑战,中国制造稳步向前——2023年,稳增长政策“组合拳”有力有效,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6%,较2022年提升1个百分点,制造业总体规模连续14年位居全球第一。

这是记者从19日举行的国新办发布会上了解到的消息。

工业是大国根基,稳住工业,是稳住经济大盘的关键之举。2023年,我国推出一系列稳增长政策,出台十个重点工业行业稳增长方案,着力稳工业,激发工业发展内生动力。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在会上表示,2023年我国工业经济总体呈现回升向好态势,信息通信业加快发展,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

一头连市场、一头连工厂,一边是国内、一边通国际,坐稳制造业规模的头把交椅,“Made in China”的分量不言而喻。

新中国成立之初,一块钢铁、一块香皂要靠进口。2010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世界排名第一,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即使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大国制造始终走得坚实又有力。

主打一个“稳”,“大块头”托举了大国经济。

机器声响起来,企业就活起来,就业就有了更多保障。产业链转起来,国内国际循环起来,也就“呵护”起了大市场的烟火气。

2023年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6%,比2022年提升1个百分点。钢铁、石化等传统行业复苏加快,电子行业走出低谷,汽车生产更是实现两位数增长。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27%,不断扎稳经济发展的根基。

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28个保持增长。十大重点行业平均增速超过5%。多数省份工业经济稳定恢复,绝大部分省份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省份增长面较2022年增长了近20%。

突出一个“新”,大国重器、国货潮牌提气。

刚开年,C919京沪航“飞起来”,国产大型邮轮出海远航,操作系统、关键软件等领域实现新突破。“新三样”出口额首次破万亿元,造船市场份额连续14年位居世界第一,制造业努力向上,背后是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创新动能不断孕育。

瞄准一个“精”,提升质量更给力。

曾几何时,人们对制造业有些刻板印象。从“地条钢”到“手撕钢”,生产传统设备到攻坚精密仪器,由“黑笨粗”转向“高精尖”,制造业不断上演“变形记”。

今天,全球每销售3辆新车,就有一辆“中国造”,平均每10辆电动汽车中就有6辆车的电池来自中国。10.3万家专精特新企业深耕产业链各环节,5095家国家层面绿色工厂,彰显着制造业向“绿”升级。

从小到大不易,由大到强更要加劲儿。

从大企业到“小巨人”,一个个深耕实业的经营主体,成千上万名科研人员、产业工人,是中国制造的底气;完整的工业体系、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不断提升的创新能力,是中国制造的魅力。

但我们还要增添硬实力。补短板,继续强链补链,把产业基础打得更牢,让传统产业加快升级,增强竞争力;锻长板,加快培育和形成新质生产力,让优势产业做得更好、新兴产业不断壮大,厚植发展的潜力。

辛国斌说,2024年,工业经济发展面临的内外部环境依然严峻复杂,但我国拥有完整的产业体系、超大规模市场和完善的信息基础设施等优势,工业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不会改变。将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积极应对内外部风险挑战,巩固增强工业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推进工业、通信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4年,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带来产业变革,新兴市场也在不断崛起。激烈竞争中,大国制造既要守住家底、攻关核心技术,更要开辟新赛道、抢抓先机。

变的是环境,是赛道;不变的是实体经济的根基。面向未来,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中国制造,走起!(综合新华社电)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