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2024福建两会特别报道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省住建厅:创新“十大模式”激活历史文化遗产

刚刚过去的周末,在永泰嵩口,吸引了一大批游客到这里游庄寨、赏梅花。

得益于“闽台乡建”嵩口模式的推行,永泰正在成为游客“打卡点”。

福建省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地域特色鲜明,全省有11座历史文化名城、49条历史文化街区、200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1193个传统村落,历史建筑10145栋、传统风貌建筑2877栋、2593座非世遗土楼,形成了由点及面、完整丰富的保护名录体系。

如何把这些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好,并且让它们“活起来”?省委宣传部、省住建厅、省文旅厅坚持以用促保,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促进文化遗产“活”和“用”,经过多年探索,总结出历史文化保护“十大模式”,即以乡愁情怀为特征的嵩口模式、梧林模式、土楼模式;以能人助力为特征的南岩模式、龙潭模式、青峰模式;以政府引导为主要特征的烟台山模式、长汀模式、泉州模式、建瓯模式,其中嵩口模式、龙潭模式和长汀模式得到国家领导和部委批示推广,着力形成系统的可推广可复制的历史文化保护利用“福建经验”。

以乡愁情怀唤醒保护

嵩口镇以被列入福建省重点改善提升历史文化名镇名村项目为契机,放宽眼界多方联合,以闽台乡建为抓手,开展陪伴式服务,开展微改造,不断加强两岸携手共谋乡村发展的举措,打造独具古镇特色的“闽台乡建”嵩口模式,助推古镇振兴。晋江梧林围绕“家国情、醉闽南、意南洋”乡愁主线,通过三方共商共建共享,向人们生动展示了华侨历经数百年的异国他乡拼搏史,念祖爱乡的贡献史,发展特色产业经济,打造闽南侨乡文化展示点,将梧林发展为根魂有系,乡愁不愁之地。永定土楼聚族而居,通过唤起宗亲凝聚力,推动社会经济与土楼保护协同发展,以变“要我保为我要保”、变“争资源为共资源”、变“单一保为深融合”为抓手,全面提升土楼保护工作能力和水平,打造永定版“世遗涟漪”土楼模式。

以能人助力激活保护

面对乡村空心化,屏南县龙潭村通过引进文创、设计等多方面人才,在屏南乡村振兴研究院、乡村振兴特聘指导员工作制度的指导下,通过多领域“高人”的帮助,明确自身发展方向,为乡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形成“无鞭奋蹄”保护利用局面。南岩村在乡贤反哺助力下,通过成立全员经济合作社,带动全村村民,整合当地产业资源,建立学生社会实践劳动教育基地,发展乡村文化创意产业,带动乡村旅游发展。青峰村以平潭传统村落石头厝活化利用的试点为契机,通过行业专家全过程陪护,扎根驻村,带动村民共同参与自建房风貌改造、古厝收储改造、社会租赁等,开展青峰传统村落保护活化利用。

以政府引导共享保护

长汀古城通过明确“为什么、保什么、怎么保”的三问,到完成“依法保护、为民保护、传承根魂”的三答,多元化推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活化利用工作,打造红色客府、工匠名城。泉州创建“政府微投入、国企显担当”的保护利用模式,在修缮中凸显国企技艺,六微六保,让泉州古城留住原住民,留存烟火气,成为“城市漫游”的热门目的地。烟台山创建“政府、市场与社会并举的合作参与机制”,立足减法、慎做加法、着重乘法,高水准策划、高起点打造、高标准施工,推进烟台山历史风貌区古厝修复改造工作,实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小资小调、芳华再现。建瓯围绕“千年建州·理学名城”定位,凝聚力量推动古城保护开发,采取“EPC+O”一体化方式招标,让运营单位提前参与前端设计,从运营端出发提出满足后期运营管理的调整和修改意见,让古城在“新”起来的同时也“兴”起来。

泱泱中华,历史何其悠久,文化何其昌盛,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大美福建,“十大模式”创新推进八闽历史文化遗产“活”和“用”,“福建经验”不断前行。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