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潮声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兴海则强 禁海则弱

□刘益清

闽粤之交,陆海相连。

陆上,诏安分水关,把闽山粤水,紧紧串在一起。

海上,浪花相望,潮水相通。自古以来,两省渔民在同一片东海与南海相连的海面,舟楫相闻,渔歌互答。

兴起于公元9世纪末到10世纪的梅岭港,就坐落在这个东海与南海交汇相连的海岸边。

闽南水暖,粤东风酥。1000多年来,兼得东海南海便利的梅岭港,是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对外交流的一个晴雨表、一副风向标。

这里,曾千帆云集,贸易船只乘潮通达东洋西洋相关港口,《诏安县志》誉之为“人烟辐辏,商贾云集”的商贸口岸。

这里,曾硝烟弥漫,鼓角长鸣。民族英雄戚继光、俞大猷率大军在梅岭勇击倭寇和叛乱分子,让一度受到侵扰的闽粤海疆,恢复安定安宁。

这里,既见证朝廷兴海给百姓带来的诸多利益,也见证过禁海导致的民生凋敝景象。

这里,更演绎着接续历史辉煌、描绘全新画卷的当下盛景。梅岭往日硝烟散尽,当地依靠优越的海洋资源禀赋,向海图强,发展成为福建最集中的牡蛎养殖区,梅岭镇年产牡蛎约60万吨,牡蛎全产业链产值达18.25亿元,是诏安县海洋经济支柱产业,梅岭古港成了全省乃至全国闻名遐迩的“海上牧场”。

梅岭港是映照海洋发展史的一面镜子。兴海则富强,禁海则衰弱,这是一条历经历史印证的真理。

898年,闽王王审知下令开港,鼓励民间开展海外贸易,使梅岭港迎来属于自己的黄金时代。

宋元之际,开放兴海,扶持海外贸易,继续作为国策,梅岭港成为东方第一大港刺桐港和广州港的配套中转港和中继站,与上下两大港口相得益彰,获得持续发展繁荣。

明朝前期,面对倭寇侵扰的隐忧,朝廷居安思危,高度重视海防建设,朱元璋下令江夏侯周德兴在沿海构筑一系列卫城,成为抵御外来入侵的坚强防线。这个时期的梅岭港,得益于配套建设悬钟卫城,港口贸易有了更安全稳定的军事保护。

明嘉靖后期,九龙江畔的月港随着全球大贸易时代的到来迅速崛起,成为海禁时期官方指定的对外贸易门户。而位置更南的梅岭港,既遭多次战争破坏,又受官府封禁,因而渐行没落……

梅岭港的昨天,已消失在历史的尘烟中。但所有消失的历史,都不应被忘却,所有张弛兴衰的岁月,都值得我们回眸和思考。留在梅岭古镇的林家港、望洋台、帝君庙、悬钟古城、摩崖石刻等一系列历史遗存或遗迹,令我们的思绪游历千年,检阅古今。

作为一个幅员辽阔、海岸线漫长的国度,我们该如何在面对滔滔大海时,伫立历史的站位,保持开放的襟怀和自信的气度?

我想:一个开放的民族,往往是自信的民族,如汉唐时的中国,就处处洋溢自信的气度,展现海纳百川的强国气象。

反之,明末和晚清,禁海闭关,却仍然阻挡不住外来势力的入侵。禁海闭关的结果,是国力国势更加衰弱。

世界上很多港口城市,都曾有过开放兴海而强、闭关禁海而衰的经历。远的如日本横滨,即在19世纪中叶对外开放后,发展成为世界著名港口城市。近的如福州、厦门,近现代以来这双城的发展,正是随着对外门户的开关而起起落落,改革开放后,双城的跨越式发展,正得益于我国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带来的正向效应。

一港扼闽粤,波涛举世闻。梅岭港的涛声,从历史深处穿越而来,也必然向新的历史逐梦而去。涛声不息,我们求索奋进的脚步也绝不能停止!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