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古窑或一处古窑群,往往是一地文明颇为重要的载体。
一片瓷器,在穿越重重岁月迷雾之后,犹能映射出产地的历史之光。
回望人类发展历程,瓷之光,大多发韧于大山深处,从某个山谷的窑眼,照亮一段历史。
考古表明,位于中国东南、濒邻台湾海峡的八闽大地,是世界陶瓷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闽南德化窑、漳州窑、同安窑,都在陶瓷发展史上占有自己辉煌的一席。尤其是环戴云山的陶瓷文化圈,数千年窑火不熄,精美的瓷器,惊艳了悠远的时光,更令东洋西洋各国人士视为珍宝。3700年前,德化永春交界处的苦寨坑辽田尖古窑(现留存遗址),就升腾起烧瓷的窑烟。那窑火,映暖寒山,照亮林间,极大改变了先民的生活方式,推进了文明进程。
在闽北,一个个古窑的发现,同样见证了莽莽山林中的陶瓷之光,曾照亮山地文明的历史路径。自宋朝开始生产于建阳的建盏(主要在建阳水吉密烧制的一种茶盏),因其珍贵和独特的釉色而被誉为“天下第一茶盏”。建盏的烧制过程非常低效,成品率只有20%左右,而精品建盏更是稀有。建盏的釉色和釉质在宋代已经非常珍贵,宋代许多文人墨客作诗称颂之,例如“兔毫紫瓯新”“忽惊午盏兔毫斑”“建安瓷盌鹧鸪斑”“松风鸣雷兔毫霜”“鹧鸪碗面云萦字,兔毫瓯心雪作泓”“鹧鸪斑中吸春露”等,都是宋人对建盏的由衷赞美。进入新世纪,建盏工艺得以发掘传承,不断弘扬光大。
大口窑生产的位置,比建盏更北,主要分布在浦城南浦溪畔。其风格受江西景德镇湖田影青一定程度上的影响,最著名的产品有青白瓷、灰白瓷,器物胎骨洁白坚韧,质地细洁、坚致,突出表现为“薄如纸、青如天、明如镜、声如磬”的特点,体现了1000多年前宋朝人对美学的极致追求,在东洋日本和西洋都颇受追捧,历史上曾是闽北出口海外的陶瓷名品。如今,在印尼爪哇群岛、韩国新安沉船的水下考古中,不断有类似大口窑产品的器物出水,印证了大口窑村窑址是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悉,在日本博多湾出土的青白瓷器中,模印各种花卉草叶图案的小盒,内壁模印莲瓣纹的碗,底足作兽面形的炉,内底模印双鱼莲花鱼藻纹的盘、碟、洗等同类器物,均是大口窑的常见品种,这足以证明,大口窑产品,曾一度风靡东瀛岛国。
遥想千年之前,闽北深山里的古窑,就已烧制出闻名遐迩、畅销海外的青白、灰白瓷,光洁釉面上,除了优美流畅的线条,还有精致的印花、刻花等,以装饰器皿,体现了福建古人高雅的审美品位,这是多么令人激动的文创事件!作为海丝遗珍,浦城当代年轻匠师,从釉型、釉面、釉料、线条、花纹等诸多环节,传承弘扬大口窑名瓷的优秀传统工艺,在新时代烧制出技术更精湛、风格更精美的青白、灰白瓷,站在历史发展的视角,这同样令人振奋,令人自豪!
千年前,闽江上游南浦溪畔,大口窑所在的黄碧村,家家烧瓷,户户出匠师,这样的历史场景说明,纵然是偏远的闽北山区,至迟在千年前,陶瓷也和武夷茶叶一样,参与全球生产分工和贸易体系,在世界经贸循环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不同的是,闽北武夷茶的出口,主要是往北输出,由晋商越蒙古高原、经西伯利亚,抵俄罗斯和西欧,形成著名的“万里茶道”。而大口窑的陶瓷,则沿着南浦溪、建溪、闽江,从福州港和刺桐港,输往东西方目的地。——可以说,大口窑和散布于福建大山深处的诸多出口瓷古窑一样,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原点,是当之无愧的海丝遗珍、海丝明珠,值得好好挖掘和保护。
闽北是中原文化入闽的桥头堡,群山万壑中留有很多宝贵的文化遗存。4000多年前,在浦城猫耳山,被称为“中国龙窑鼻祖”的窑炉,最早在这里以长条形的窑炉形态出现,烧制出的黑衣陶以其过硬品质和美观外表,成为古老的“流行爆款”。唐五代至宋,浦城珠塘窑、瓦窑铺烧制的青釉器、酱釉器,对时人生活品质的提升起到积极的作用。大口窑被发现后,引起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继20世纪60年代,大口窑窑址被列入第一批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后,2022年,“浦城县大口窑青白瓷制作技艺”被列入福建省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陈雪芳被确认为非遗传承人,大口窑青白瓷制作技艺涅槃重生,得以传承和弘扬。
闽山闽水,含珠蕴宝,物华丰饶。几千年来,一代代福建人发挥聪明才智,眼光向海,市场向外,开拓出比福建地理面积广阔得多的生存发展空间,在世界绽放出独特的闽人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