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2024全国两会特别策划·省级党报联动报道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四川自贸试验区:

从“试验田”走向“高产田”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碧红

空中客车飞机全生命周期服务中心在四川成都投运。刘婷 摄

还有一个月,四川自贸试验区就迎来挂牌7周年。记者获悉,截至2023年底,四川自贸试验区形成800余项制度创新成果,在近4批国家层面复制推广的改革试点成果中,四川贡献14项。试验区以不足四川四千分之一的面积,贡献了全省近四分之一的外商直接投资、十分之一的进出口和新设企业。

去年6月,《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对接高标准推进制度型开放的意见》正式出台,推出25条先行先试举措,以进一步扩大贸易、投资、人才、运输、产业5大领域开放,持续构建高水平制度型开放体系。目标到2027年,四川自贸试验区初步建立与国际经贸规则相衔接的制度创新体系,主要开放型经济指标居内陆自贸试验区前列。

过去近七年间,除一线进区货物“即到即入”模式外,“空铁联运一单制货物运输模式”“生产型出口企业出口退税服务前置”“企业‘套餐式’注销服务模式”等一批“四川经验”成功走向全国。

实施内陆与沿海沿边沿江协同开放战略,这是中央为四川自贸试验区量身定制的独特使命。为深化差别化探索,四川自贸试验区持续打造省内协同、省外协同和境外协同的多环节协同体系:区域内,创新设立13家协同改革先行区,加强集成创新、产业协作、平台共建,进一步释放自贸改革红利;区域外,签署多个“跨省(域)通办”合作协议,建立跨域沟通协办机制,特别是建设川渝自贸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成为国家层面首次提出的跨省域自贸试验区合作案例,有效破除了跨省(域)办事行政成本,贸易投资环境持续优化,开放能级不断提升。

截至2023年底,区域内累计新设企业27万家,为挂牌前12倍;外贸进出口近5900亿元,年均增长14%;外商直接投资近50亿美元,占全省比重由挂牌初的4.3%上升到25%。

从“试验田”走向“高产田”,六年多来,四川自贸试验区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对标国内先进地区自贸试验区,着力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推动开放型经济集聚发展,有效提升了自贸试验区参与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质量和水平。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