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教育 上一版 下一版  

同携手共合力 助大学生就业

海峡教育报记者 林密 郑琳琳

2023年秋季高校综合类毕业生专场招聘会暨福建理工大学2024届毕业生校园招聘会

将智能科技与传统体育相结合,衍生出新业态——数字体育。

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在大型船舶操纵模拟实训室实操。

求职学生与企业人力资源负责人面对面咨询。

福建理工大学通信工程专业的学生正在实训。

核心提示

2024年,我省高校应届毕业生预计达35.5万人,比去年增加3万人,总量再创新高。“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有25次提及就业,而大学毕业生群体又是稳就业的重中之重。如何“稳”就业、“保”就业?连日来,记者走访省人社厅、省教育厅及多所高校、企业,了解到社会各界正携手创造就业机会,疏通就业渠道,提供暖心服务,力促大学生就业。


破解供需信息差

“对于财务这个职位,你是如何规划的?”“你了解机械工程师这个岗位吗?能说说你理解的工作流程吗?”“你觉得自己的性格是哪种类型?外向,还是内向?”企业HR现场面试,抛出一个又一个问题。学生作答,或紧张或从容。

3月6日,福建理工大学联合厦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厦门市人才服务中心、多家企业举办了两场招聘会、一场宣讲会。招聘会上,一家500强国企摊位前,学生们排起了长队投简历。在某新能源企业宣讲会上,150人的教室座无虚席,后排及门口站满了学生。福建理工大学火热的招聘现场是我省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的一个缩影。

一场场校内外、线上线下招聘会为“供求”双方——企业与学生提供直接的“对话”平台,解决了企业、学生因互相不了解而造成的就业信息差。

“针对求职招聘中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从供需两端发力,搭平台促对接。”福建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心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自2023年以来,福建就在打通大学生就业的信息断点、政策堵点、服务盲点等多个方面持续发力。如福建各地市开展“书记市长送岗留才进校园”活动。由党政领导带领企业进校园,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人社部门、各高校开展“访企拓岗”行动,为毕业生征集就业岗位。省教育厅提供的数据显示,2023年各高校的“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和“百日冲刺”行动,累计对接用人单位20739家,访企拓岗数量比2022年增加1万余家。

需求端发力,供给端也要发力。人社部门会同教育部门开展毕业生就业意向全面摸底,组建就业服务队伍,确保毕业生联系覆盖率100%、就业需求掌握率100%、就业岗位推送率100%。同时健全全省统一的就业服务平台,发动各类用人主体和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登录平台发布岗位信息,组织毕业生及时上传求职简历信息,通过平台归集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两端信息,推动实现人岗信息精准匹配和智慧推送。

为了有效促进供需对接,有关部门还采取“天天招聘”“专场招聘”“招聘夜市”等,不断创新招聘方式。在福州,“好年华 聚福州”2024年春季高校毕业生招聘周采用“线上+线下”模式,为广大毕业生提供1.14万个岗位,并定向发送招聘会信息给24万名在闽应届高校毕业生。在泉州,市人社局搭建“泉通行——高校毕业生就业平台”,动态储备5万个以上民营企业优质岗位,发挥平台的智能、便捷功能。在莆田,市人社局绘制“产业人才地图”,发布莆田市鞋业、食品、生命健康三大产业人才地图。

政策端是另一个发力点,近年来,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体系正在不断完善中。2023年6月15日,我省出台《促进2023年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十条措施》,对到中小微企业就业的毕业生,按每人每月1000元的标准给予3个月的岗位补贴;7月1日,又出台《关于做好2023年高校毕业生返校求职补贴发放工作的通知》,动员离校未就业的毕业生返校参加各类招聘会,由省级财政按每人300元、500元的标准分别一次性补助省内、省外户籍毕业生。针对毕业生因考编而观望等待不愿就业、因未及时取得相关资格证书而影响入职等问题,2023年7月5日,我省发布《关于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有关政策的通知》,对报考我省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央企在闽机构(不含由央企总部组织招聘)的应届高校毕业生身份认定、师范毕业生从教引导、紧缺急需人才事业单位招聘等内容作出规定。

精准帮扶促就业

“我投递了上百家企业,目前还没有收到任何一家面试通知。”福建理工大学电子电气与物理学院大四学生小博遗憾说道。今年6月马上就要毕业了,看着身边的同学都陆续拿到offer,小博内心着急不安。

辅导员洪誉嘉得知情况后,找他谈心。“先安抚他的情绪,让他不要灰心。其实这位学生在学校学习成绩很不错的,可能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我们发现他的求职预期比较高。”看了小博的简历,洪誉嘉发现其所应聘的岗位与简历存在差距,企业HR看到简历时无法第一时间确定求职者是否能够胜任工作岗位。

“简历是求职者给人的第一印象,一份令人印象深刻的简历可以激发HR的兴趣。”洪誉嘉说,“现在第一步是指导小博修改简历,接下来如果有新的问题,我们再想办法帮助他解决,直到顺利就业。”

精准施策、“量身定制”,是福建理工大学等学校帮助学生就业所采取的措施。精准帮扶、一对一帮扶,则动员了社会各界力量帮助学生就业。

记者了解到,我省始终把脱贫家庭、低保家庭、零就业家庭和残疾等困难毕业生就业帮扶作为重中之重,全力指导帮扶,比如“双向包干制”,由户籍所在地县级政府和所在高校负责人员实行,确保困难毕业生100%有人挂钩帮扶。这一做法已有不少成功先例,今年还将延续采用。

福州市晋安区副区长林建新是小涂的就业“包干人”。去年夏天,小涂从福州工商学院毕业,没有找到工作。她家住晋安区北峰,是低保家庭。林建新了解到情况后,第一时间与其对接会面,成为小涂的就业帮扶导师,为她就业保驾护航。

“我们根据小涂的就业意向,和区里从企业征集到的岗位进行配对,找到多家企业的法务、行政文职等岗位。”林建新说道。

经过综合考虑,小涂最终选择晋安区行政服务中心窗口岗位。有了心仪的工作,她十分兴奋:“之前一直为工作发愁,没想到很快就找到了喜欢的工作,更没想到副区长会当我的帮扶导师,一对一挂钩帮扶我。”

小涂感慨地说道:“因为各级各部门的重视,为我这样的毕业生提供保姆式服务,让我们有了工作,有了未来。很暖心,很感恩。”

据了解,我省按照“一人一档”“一生一策”,实施台账管理、实时跟进,为每位困难毕业生至少提供3~5个有针对性的岗位信息,优先组织参加职业培训和就业见习,促进有就业意向的毕业生实现就业。在教育部支持下,我省还实施“宏志助航计划”,培训基地从3所增加到5所,安排培训1306人,比去年增加406人,帮助更多困难毕业生提升就业能力。

此外,我省还出台一系列补助政策,对毕业生暖心帮扶。

小慧是浙江传媒学院硕士,老家在闽北,毕业时福州是她就业目的地之一。“除了福州,我还在其他城市投递了简历。”在几经对比后,她选择了福州颇有名气的网络科技公司,“接到福州公司的offer后,了解到来榕就业还有生活补贴,真的很开心。”

2021年以来,福州在全国率先推出政策,对在榕就业创业且落户的本科及以上应届高校毕业生发放1万元一次性生活补贴。在了解具体申请流程、办理了相关手续后,小慧很快就领取到这份补贴。目前她在公司工作快满1年了,对工作十分满意。

育才模式在创新

大学生就业,是一个受到多因素影响的复杂问题。

福建是民营经济大省,民营企业提供了大部分就业岗位,这是绝大多数应届毕业生不得不面对的现实。中国海峡人才市场2023年第四季度就业报告显示,在进入该市场招聘的用人单位中,民营企业释放的职位数最多,占比77.18%,其余依次是国有企业(7.94%)、股份制企业(7.02%)、港澳台企业(3.99%)、外资企业(3.25%)、事业单位(0.63%)。

用人单位对人才的看法,也应该引起毕业生的重视。宁德新能源(ATL)校招负责人说:“ATL需要什么样的人?第一条是基本功要好,还需有想象力、创新意识;第二条要能够保持定力。制造业是国家的战略、基石行业,只有这种扎扎实实的能力,才是竞争对手所无法复制的。”同时,他希望学生们有创新意识,面向未来,与时俱进。

此外,人才市场的需求变化十分迅速。业内人士告诉记者,2023年以来,新业态、新模式的显现让招聘市场焕发出新的生机。比如ChatGPT带来的大模型“风口”,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爆发,让许多企业涌入这一赛道。在人才需求上,大模型算法、人工智能等人才成为“争抢”的对象。“AI视觉算法工程师、嵌入式算法工程师等岗位,公司都有一直持续在招聘。”福建奇迹运动体育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人力资源总监陈林晔告诉记者,“嵌入式算法工程师年薪在20万~40万元,AI视觉算法工程师年薪大致在26万~50万元。”

就业市场的复杂状况,迫切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之相适应。

“各行各业的企业有各自不同的人才要求,除非类似定向委培等方式,不然很难实现毕业生能力与企业高度契合。企业可为在校生多提供实习、实践机会等方式,增进互相了解、提升学生技能与企业的契合度。”福建富兰光学股份有限公司人资经理周剑平表示。

为提高毕业生综合素质,促进校企融合,增强就业竞争力,记者了解到,省内各高校纷纷在行动。福建师范大学引导二级学院科学定位、办出特色水平,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四链”融合;福州大学的“紫金模式”、泉州纺织服装职业学院的校企合作模式,都在深入探索中。

福州大学紫金地质与矿业学院,采用校企联合“双导师制”培养学生。结合未来就业的实际情况,把企业工作现场列为学生毕业实习地点,把企业正在实施的生产项目定为毕业设计论文,使毕业生提早熟悉工作区的基础地质背景与矿床类型、形成机制与成矿规律、开拓类型与选矿特色技术,快速进入工作角色,缩短人才培养期。

“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对接和人才精准培养,完善机制、多元协同精准发力,帮助大学生精准规划,才能保证大学生精准就业。”福建农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中斌认为,高校需要完善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反馈机制,将就业大数据全面精准地反馈至招生、人才培养和高质量就业等各环节,根据企业需求“量身定制”人才培养模式,健全专业及课程设置动态调整,构建基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人才培养体系,形成招生、人才培养、就业一体化的精准就业体系。

条条道路通罗马

大学毕业生的性格能力、综合素质与工作岗位的要求相比较,存在着一个匹配度的问题。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对于未来的职业形成合理预期,在当前就业形势下,也显得十分重要。

小刘毕业于福建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专业。3月19日,当记者联系上他时,小刘正在中建八局一公司位于福州晋安区的项目工地上,担任助理质量工程师(实习)。“大学毕业时,我确定了未来方向,到施工单位去工作。因为既然选择了这个专业,在就业方向上也绕不开施工单位。”他坦言,“而且我觉得,我不怕吃苦,进入施工单位就业并没有什么不好的。”

对于很多同学考公考研,小刘谈了他的看法,他说,无论是考公考研,还是到企业、工地工作,都是不错的选择。没有最好的职业,只有最适合自己的选择。每个人的性格和经历都不同,选择自己喜欢的赛道,过自己理想中的职业生活,这样就很好了。

这正所谓,思路一转天地宽。2023年,在永泰县嵩口镇出生、成长的大学生林露露返乡创业并作出突出业绩,获得教育部、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联合颁发的2022年度“全国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卓越奖”。

林露露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2014年还在读大三的她,加入了台湾“打开联合”团队,参与了嵩口古镇的建设和业态规划,并被深深地吸引住了。2015年毕业后,她毅然选择回到家乡嵩口,参与运营文创概念店“打开嵩口”和“松口气”网红客栈。

林露露告诉记者:“当时想要返乡创业,遭到了父亲的强烈反对。他觉得,好不容易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没有去城里工作,而是回到农村,太让人费解了。然而,我心里一直有个声音:用自己的力量,努力把家乡建设得更好。”

随着事业发展,她先后当选为嵩口镇龙湘村村支书、龙湘村村委会主任,实现了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看到女儿的成长,父亲也慢慢理解了林露露的选择。

2023年,林露露在福州投资创办了一家酿酒厂,目前以家乡的青梅为原材料,酿造出第一款青梅威士忌。3月21日,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家工厂采用现代化生产,产能比手工作坊高出许多,我就是想要通过科技的力量,提升家乡特产的附加值,将来,会投入更多时间到酿酒厂,尝试打通乡村全产业链。”

林露露希望通过自己的经历,让更多的学弟学妹树立回乡发展的信心,为乡村振兴而努力。她说:“我想要做一粒微小的豆子,带动更多的微豆在广阔乡村的土地上扎根、发芽,一起破土而出。”

确实如此,没有最好的职业,只有最适合自己的选择。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