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吴启树:读懂云“密码”的气象人

□福建日报·新福建客户端记者 陈舒怡 实习生 陈斯琪 通讯员 谢玉丽

“每天的天气预报,你们猜需要多少数据支撑?”吴启树打开电脑,给我们展示当天天气预报需要的数据。“通俗易懂的天气预报背后,需要分析大量卫星雷达自动站传来的数据。逐分钟的自动站观测数据,5分钟一张雷达拼图,10分钟一张云图,中尺度逐时快速更新同化系统预报数据……这些数据加起来每天超10T!”

作为福建省气象局的首席预报员,吴启树的分析判断,影响着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外人看来,与繁杂的数据打交道索然无味。但吴启树却兴致盎然,在他眼里,万千气象独一无二,数据的研判,更像是对风云变幻的解译。

误打误撞竟找到了一生所爱。“高考报志愿的前一晚,走在路上碰上小雨,广播里正在播报天气,觉得挺有意思,所以就报考成都气象学院。”谈到接触气象的契机,吴启树说,更像是冥冥之中的缘分。

从最初的懵懵懂懂到如今的独当一面,吴启树已经在一线气象岗位干了28年。回忆最初工作时的心境,他仍记忆犹新。1996年,吴启树大学毕业进入福州气象局工作。由于当时设备简陋,加上观测站点少,预报员仅能根据有限的数据,以及个人的经验进行预报。因此,天气预报准确率并不是很稳定。吴启树告诉记者,工作初期焦虑和患得患失是常态。比如自己预报晚上会下雨,下班到家雨还是没下,自己便会辗转难眠,不时到阳台看看天,直到雨落下才能踏实休息。

“随着科研气象工作的不断发展,我的经验也不断丰富,开始从事一些科研工作,心态也渐渐改变。”回顾这些年的工作经历,吴启树说,天气预报是概率科学,100%的努力无法换来100%的准确。成为一个优秀的预报员,除了要有热爱和努力,强大的心理承受力更是必不可少。在吴启树看来,如何从一次次的预报中,进行总结、复盘以及如何运用智能预报算法提升预报精确度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2010年后,为了提升天气预报能力,吴启树开始研究机器学习算法。2013年开始启动精细化气象格点预报业务建设,在提升气象精确度的路上,吴启树始终在努力突破。

赛事的契机,加速吴启树多年研发产品——“福建OTS算法”的落地。

2015年,第一届全国青年运动会在福州召开,吴启树作为青运气象台首席专家组成员之一,承担全省各赛区天气趋势、场馆精细化预报等工作。“青运会室外赛事有12个大项,分散在全省10个赛区。要做好不同场馆的天气预报,其中对天气要素时空分辨率的要求极高。”基于气象知识和软件开发经验的积累,吴启树主导开发的格点精细化预报产品,弥补了传统天气预报时空分辨率不足的问题,在整个赛事期间得到充分运用,第一代“福建OTS算法”由此产生。

算法产生以来,吴启树和团队一有新的想法,便会立马付诸行动。“有时候脑袋瓜蹦出来的一个算法,即使在深夜,我也会立马起来测试代码,可能是过于兴奋,通宵达旦也毫无困意。”在省气象台高级工程师韩美看来,“每一个算法的背后都需要不断地调试参数、修改细节,在反复的比对中找出最优方案,需要极大的耐心、细心和恒心。”

在吴启树和他的团队不断努力下,“福建OTS算法”低温预报准确率提升到93%。当被问及算法越来越优异,是否担心天气预报员被取代,吴启树坦然地说:“预报员如果不站在数值预报等多源气象数据的肩膀上,那分分钟就会被替代。我们正是因为靠着非常丰富的气象大数据,对预报进行完善,才可以做得更好。”

如今,“福建OTS算法”全国知名,暴雨、气温等预报准确率近年持续取得全国第一。吴启树主持的智能网格预报10多项成果已转化落地到兄弟省市气象系统,最新推出的福建极速外推定量降水预报产品(FJEEP),实现了0~2小时短时临近预报的自动化,为预报服务提供了高效、快捷、稳定的技术支撑。

“看到自己和团队主持研发的产品得到广泛应用,福建天气预报的准确率稳步提升,这种获得感让我们对气象更加热爱。”吴启树说,气象预报无法做到绝对完美,但我们会保持百分百的认真和努力,一直探索下去,当好八闽百姓的“风雨守望人”。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