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日至23日,作为厦门市南乐团成立70周年献礼之作,厦门市南乐团全新创排的剧目《礼乐千秋》在厦门闽南戏曲艺术中心首演。
千年传承的古老南音,从宫廷走到民间,犹如一部立体的“中国古代音乐史”。这一次,厦门市南乐团用一场“千秋”大剧展现南音的发展脉络,让观众近距离感悟汉唐遗韵,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以南音讲述南音历史
《礼乐千秋》以南音发展史为线索,远溯南音渊源汉代相和歌、唐朝宫廷音乐的传承、五代南音乐神孟昶的传播和明清弦管的兴盛,以《大汉相和歌》《南唐夜宴乐》《孟昶花蕊情》《明清弦管盛》《礼乐颂千秋》五个乐章串联起南音的百代千秋。
“丰富千年古乐的当代表现力”一直是厦门市南乐团的艺术探索与实践。《礼乐千秋》以一种与厦门这个城市同样从容、开阔的心态面对传统——敬畏传统同时又发扬光大传统。剧目的文本创作以历史文字和出土的石像、雕塑、绘画为摹本,希望做到历史有所本、文字有所依、形象有出处,将史学研究转化为具体可感的舞台形象,将南音与历史融为一体。同时,为让观众领略到南音传统名曲的精髓,《走马》《百鸟归巢》《一纸相思》等传统名曲也融入其中。
“南音历经千年,至今薪火不息,是中国礼乐文化传世于今天的代表。”编剧曾学文说,已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南音,更是成为厦门对外交流的重要文化内容之一,应该有一台对世界文化遗产进行直观表达的作品。
“以南音讲述南音的历史,很有意义!”特地从泉州赶来观看演出的观众林瑞芬说,这部剧舞台效果恢宏,观众走进剧场,不仅可以直观地感受画面美和南音独特的美学韵味,更能跟着演员的表演逐步深入了解这一礼乐文化传世之音的历史。
据悉,《礼乐千秋》是2023年度福建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重点剧目、2023年度厦门市文艺发展专项资金舞台艺术创作资助项目。近日,该剧又入选国家艺术基金2024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这是继南音《文姬归汉》之后,厦门市南乐团创排的作品第二次入选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
“六代同堂”登台献演
《礼乐千秋》由三次获得曹禺剧本奖的著名剧作家曾学文担任编剧,丰富千年古乐的当代表现力是他一直思索与创作的实践;著名导演、文华奖导演奖获得者韩剑英担任导演,古典美学与当代审美对接是他追寻的方向;著名作曲家吴启仁担任作曲,在坚守南音音乐本体的基础上,运用传统曲牌进行串联与创新;音乐设计、编配著名作曲家江松明则在保留南音传统主奏乐器的基础上,引入古筝、笙、阮等进行配器,丰富了南音音乐的表现力。此外,更有舞美设计胡佐、服装设计秦文宝、灯光设计刘传龙、造型设计姚钥等全国顶级设计师强强联手。中国曲艺“牡丹奖”表演奖获得者杨雪莉精准地塑造了离恨中以身守护弦管、外柔内刚的花蕊夫人形象。
此次演出阵容是南音表演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整个剧组达到了120人。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是厦门市南乐团“六代同堂”登台献演,既有厦门艺术学校(原福建省艺校厦门分校)首个南音班的“60后”“元老艺术家”,也有“70后”到“00后”的中坚及新生代力量,更有厦门艺术学校2022级南音班的学生。
“创新意识和传承意识两个不能分开。”韩剑英说,希望通过这种“传帮带”的新组合创演模式,让南音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厦门市南乐团团长杨雪莉表示,《礼乐千秋》是厦门市南乐团在推动南音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上的又一次大胆尝试,希望在年轻人中产生更多交流和共鸣,为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探索出新的路径。除了舞台版,未来计划将《礼乐千秋》“搬”进南音阁,根据场馆特色做驻场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