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深读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记者手记

提升产教融合水平

本报记者 储白珊 蒋丰蔓

产教融合是推进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生命线。从早期的借“侨”出海到后来服务“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不断提升的产教融合能力,始终是福建职教“出海”行稳致远的最大动力和底气。

自“一带一路”倡议发起以来,中国企业纷纷“走出去”在海外设厂,对知华友华、懂中文、善技能的本土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需求日益增长,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职业教育基础相对薄弱,当地员工技能水平偏低,依靠企业自身内部培训力量有限,技术技能本土人才供需矛盾日益凸显。“中文+技能”教育是海外中资企业的刚需,这个刚需也正成为我省职业院校面临的新挑战。

省内一些职业院校负责人认为,由于长期只关注国内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对国际产业发展趋势和国际标准并没有深入了解,短时间内很难为海外中资企业“赋能”。此外,不少职业院校教师的跨文化沟通能力也很有限,较难适应不同文化背景的交流与合作。一些海外中资企业负责人则表示,产业转型加上海外战略灵活多变,企业岗位对学生的要求高了,学校目前的培养层次很难符合企业的需求。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社会发展研究所研究员王明姬分析,从实践层面来看,产教“合而不融”的问题仍然存在。部分校企合作停留在协议层面或劳务用工的表层,企业未能深入参与到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职教“出海”对职业院校当前产教融合的程度提出了国际化视野、跨文化交流能力、产教融合模式创新和质量保障体系完善等新要求。产教融合的立足点应当加速转向关注企业的利益诉求。

今年我省教育工作要点提出,要搭建省内高校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交流平台。加强与“海丝”沿线国家交流合作,建设一批“海丝学院”,推广“中文+职业教育”模式,推进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

对此,专家建议,高职院校可以从提升师资语言水平、加强高水平专业建设等方面提高市场竞争力,探索与国际企业合作的模式,通过共同研发、技术转移、人才培养等方式,实现教育资源与产业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升产教融合的效果和水平。

本报记者 储白珊 蒋丰蔓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